《戊子正月廿一日雪及半尺》
时间: 2025-01-17 10:05: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戊子正月廿一日雪及半尺
作者: 曹勋 〔宋代〕
晚讶争鸣白项雅,
梅风随夜冷窗纱。
忽惊寒透多年被,
不似潜飞六出花。
历乱已应藏月桂,
糢糊无处认山茶。
朝来多怪寻芳客,
都向东风卖酒家。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惊讶于白雪纷纷扬扬的美丽,
梅花的清风透过夜晚,冷冷地吹拂着窗纱。
突然感觉寒气透入多年未换的被褥,
这雪花并不像梅花般轻盈地飞舞。
纷乱的雪花,或许已经掩盖了那月桂树,
模糊的视线中,认不清那山茶花。
早晨来临,看到许多寻花的人,
都向东风中的酒家讨酒喝。
注释:
字词注释:
- 讶:惊讶。
- 鸣:这里指雪花的飘落声。
- 雅:指高雅、美丽。
- 梅风:梅花的清风。
- 寒透:寒气透入。
- 潜飞:轻盈地飞舞。
- 六出花:指雪花的形状,像是六瓣的花。
- 历乱:纷乱的样子。
- 糢糊:模糊不清。
- 寻芳客:寻求花香的人。
典故解析:
- 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常常作为冬季的代表。
- 月桂:月桂树象征着荣耀与胜利,常与文人雅士的追求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细腻的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戊子年正月,正值冬末春初,雪花纷飞,诗人通过描写雪景,表达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同时也传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感受。开篇以“晚讶争鸣白项雅”引入,展现了诗人对雪的惊讶与赞美,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接着,梅风拂过,冷窗纱透出寒意,诗人通过对比,突显了雪的寒冷与梅花的清香。诗中“忽惊寒透多年被”,则反映了诗人对寒冷的无奈与深切感受,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情绪。
在描绘雪花的形态时,诗人用“六出花”形容雪花的轻盈与美丽,展现了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而“历乱已应藏月桂,糢糊无处认山茶”,则描绘了雪花覆盖万物后的模糊景象,仿佛一切都被雪掩盖,失去了原有的面貌。最后两句“朝来多怪寻芳客,都向东风卖酒家”,则揭示了人们对春天的渴望,寻花问酒的场景,寓意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整首诗用词清新、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情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讶争鸣白项雅:傍晚看到白雪纷飞,令人惊讶,展现雪的美丽。
- 梅风随夜冷窗纱:梅花的清风透过夜晚,窗纱微微颤动,带来一丝寒意。
- 忽惊寒透多年被:突然感觉到寒气透入被褥,反映了冬天的寒冷。
- 不似潜飞六出花:雪花的飞舞与梅花相比,显得沉重而不灵动。
- 历乱已应藏月桂:纷乱的雪花,似乎将月桂树的身影掩盖。
- 糢糊无处认山茶:模糊的视线让人难以辨认山茶花的存在。
- 朝来多怪寻芳客:清晨,看到许多寻花的人,感叹寻求美好的人们。
- 都向东风卖酒家:他们都向着东风中的酒家去,象征着对春天与欢聚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花比作“六出花”,形象生动。
- 拟人:描述自然景象时赋予情感,如“梅风随夜”。
- 对仗:如“晚讶”与“朝来”,形成对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冬天雪景的惊叹与对春天的渴望,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互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着纯洁与寂静。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月桂:象征荣耀与胜利。
- 山茶:象征温暖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晚讶争鸣白项雅”意指什么?
A. 对雪的美感到惊讶
B. 对春天的期待
C. 对梅花的赞美 -
“不似潜飞六出花”中的“六出花”指的是什么?
A. 梅花
B. 雪花
C. 山茶花 -
诗人为何提到“寻芳客”?
A. 代表对春天的渴望
B. 描述冬天的寒冷
C. 表达对酒的喜爱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雪梅》 - 冯延巳
- 《梅花》 - 王安石
诗词对比:
- 曹勋的《戊子正月廿一日雪及半尺》与王安石的《梅花》均以梅花与雪为主题,但前者侧重于描绘雪后的景象,后者更强调梅花的品质与坚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