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

时间: 2025-01-06 09:50:21

三年玉帛走稽山,万骑凌江稍北还。

绝塞风烟连魏阙,千官戎服立朝班。

皇图凤历讴歌裹,紫色蛙声倔强间。

露布更传原上捷,王师早晚下潼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年玉帛走稽山,
万骑凌江稍北还。
绝塞风烟连魏阙,
千官戎服立朝班。
皇图凤历讴歌裹,
紫色蛙声倔强间。
露布更传原上捷,
王师早晚下潼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三年来往于稽山的贩运和战斗情景,数万骑兵越过江河稍微向北返回。边塞的风烟连接着魏阙,成千上万身着戎服的官员在朝堂上列队。皇帝的宏伟图谋在歌声中传颂,紫色的蛙声在稚嫩的间隙中回响。露水的布阵再传来原野上的捷报,王师早晚将攻下潼关。

注释:

  • 玉帛: 指的是珍贵的丝绸和金银财宝,用于古代的赋税和贡品。
  • 稽山: 可能指代今浙江省的稽山,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
  • 万骑: 指的是成千上万的骑兵。
  • 绝塞: 指的是边境的孤立地区。
  • 魏阙: 古代魏国的阙楼,象征权力与地位。
  • 戎服: 军人的服装。
  • 皇图: 指的是皇帝的宏伟计划或图谋。
  • 紫色蛙声: 蛙声的颜色通常与春天相关,象征生机。
  • 露布: 指的是天上的露水,象征清晨的景象。
  • 潼关: 古代重要的关口,位于今陕西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字宗道,号逸云,宋代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通过描写战事与朝政,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胜利的期望。

诗歌鉴赏:

《书事》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与战斗的深切关注。诗的开头通过“三年玉帛走稽山”的描写,体现出国家贩运与经济的繁荣,同时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接着,“万骑凌江稍北还”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骑兵的奔腾与江水的流动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绝塞风烟连魏阙”一句,则展现了边疆的紧张局势,风烟缭绕,暗示着战火即将点燃。在这紧张的氛围中,身着戎服的官员们在朝堂上列队,形成了严肃且庄重的场景,体现出国家的决策与行动。

后半部分“皇图凤历讴歌裹,紫色蛙声倔强间”则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小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生机与希望。最后的“王师早晚下潼关”,则是对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念,表现出对国家兴旺和百姓安宁的期待。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对仗工整,情感深邃,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才华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年玉帛走稽山”——反映了国家在战争中的经济活动,带有历史的厚重感。
  2. “万骑凌江稍北还”——描绘骑兵的雄壮景象,暗示战事的紧迫。
  3. “绝塞风烟连魏阙”——展示边疆的战乱与紧张局势。
  4. “千官戎服立朝班”——描绘朝廷官员的严肃与庄重,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气氛。
  5. “皇图凤历讴歌裹”——表达对皇帝伟大计划的期待。
  6. “紫色蛙声倔强间”——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结合,表现生命力。
  7. “露布更传原上捷”——象征希望与胜利的传递。
  8. “王师早晚下潼关”——表达对胜利的信心与期盼。

修辞手法:

  • 对仗: 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比喻: “皇图凤历”中的“凤”象征着皇权的尊贵。
  • 拟人: “蛙声倔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战乱与希望,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期待,表达了对未来胜利的信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帛: 象征繁荣与财富。
  • 万骑: 代表战士与勇气。
  • 风烟: 象征战争的紧张气氛。
  • 戎服: 代表力量与责任。
  • 蛙声: 象征生命与自然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年玉帛走稽山”中的“玉帛”指的是什么? A. 战争
    B. 财富
    C. 自然

  2. “万骑凌江稍北还”描绘了什么场景? A. 战斗
    B. 贸易
    C. 旅行

  3. 诗中提到的“潼关”是指什么? A. 一座城市
    B. 一条河流
    C. 一处关口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涉及国家动荡与民生疾苦。
  • 李白的《庐山谣》:展现了豪放的个性与壮丽的自然。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子翚的《书事》更侧重于描绘战斗与希望,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忧虑与国家的危机。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差异,但都集中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精选》
  •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 《刘子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