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昌英主簿叔晴鹿望韵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秋水冬全落,寒梅暖向荣。
烟林朋又灭,风鴈仄还平。
老岂愁能避,贫非嬾不营。
犹须铲千嶂,剩与放双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冬季节的景色与情感。秋水已然干涸,冬天的寒梅却在温暖的阳光下绽放。烟雾弥漫的树林,朋友们也渐渐散去,风中的大雁虽有些倾斜,却依旧能保持平稳的飞行。年纪大了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贫穷并非懒惰所致,而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忙碌。即使如此,还是要清理千山万岭,留下的只愿和朋友们共享。
注释:
- 秋水冬全落:指秋天的水已经干涸,冬天来了,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寒梅暖向荣:寒冷的梅花在温暖的阳光中盛开,寓意希望与坚韧。
- 烟林朋又灭:树林中的烟雾散去,朋友们也逐渐离散,表达孤独之感。
- 风鴈仄还平:风中的大雁虽然有些倾斜,但仍能保持平稳,隐喻生活中的不易却仍需坚持。
- 老岂愁能避:年老了,难道就该愁苦地逃避一切?
- 贫非嬾不营:贫穷并不是因懒惰,而是出于生活的艰辛。
- 犹须铲千嶂:依旧需要铲除千山万岭的障碍,象征着人生的奋斗。
- 剩与放双朋:最后只愿与朋友们共享余生的乐趣,传达了一种珍惜友谊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人情冷暖。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晚年的感受有关,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与友之间的珍惜与依赖。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心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次昌英主簿叔晴鹿望韵》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秋水、寒梅、烟林和飞雁等自然景物,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开篇的“秋水冬全落”迅速引入了时节的变迁,给人以时光流逝之感,接着以“寒梅暖向荣”描绘出一种在困境中依然绽放的坚韧精神。这样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展现了即使在寒冷的冬季,生命依旧可以找到温暖的角落。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烟林朋又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脆弱与短暂,朋友在生活的忙碌中渐渐疏远,让人感到一丝孤独。然而,风中大雁的形象则是对这种孤独感的缓解,尽管生活中有风吹雨打,依然要保持自己的平稳与从容。诗人对于年老与贫穷的思考,既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坚定:老了不必愁苦,贫穷不是懒惰的结果,而是生活的艰辛。
最后,诗人以“犹须铲千嶂,剩与放双朋”作为结尾,强调了在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珍惜友谊的重要性。整首诗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的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水冬全落:秋天的水流已完全干涸,暗示着季节的转变。
- 寒梅暖向荣:寒冷的梅花在温暖的日光下绽放,象征坚韧与希望。
- 烟林朋又灭:树林中的烟雾散去,朋友们也渐渐远离,表达了孤独的感受。
- 风鴈仄还平:大雁在风中虽有些倾斜,但仍能保持平稳,寓意在困难中坚持。
- 老岂愁能避:年纪大了,难道就应该愁苦地逃避生活?
- 贫非嬾不营:贫穷不是因为懒惰,而是为了生活必须努力。
- 犹须铲千嶂:仍需克服人生的艰难险阻。
- 剩与放双朋:最后只愿与朋友们共享余生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秋水、寒梅和大雁的描绘都是比喻,反映生活的不同面向。
- 对仗:诗中“老岂愁能避,贫非嬾不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寒梅在温暖中向荣,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活的思考,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坚韧不拔,与朋友共享人生的乐趣,珍惜友谊与生命中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 寒梅:代表坚韧与希望,尽管环境恶劣,依然努力生长。
- 烟林:隐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与孤独。
- 风鴈:象征生活中的不易与坚持。
- 千嶂:象征人生路途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寒梅暖向荣”是什么意思? A. 梅花在寒冷中凋零
B. 梅花在温暖中绽放
C. 梅花和温暖无关 -
诗人如何看待贫穷? A. 贫穷是懒惰的结果
B. 贫穷是生活的必然
C. 贫穷与富裕无关 -
“老岂愁能避”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老年的恐惧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老年的豁达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杨万里的诗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内心的感悟,而陶渊明则倾向于理想化的隐逸生活。在杜甫的《春望》中,虽然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但杜甫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国家命运,情感更为沉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