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多令(吴江中秋)》

时间: 2024-09-19 21:31:09

莎草被长洲。

吴江拍岸流。

忆故家、西北高楼。

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

人在塞边头。

断鸿书寄不。

记当年、一片闲愁。

舞罢羽衣尘面,谁伴我、广寒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糖多令(吴江中秋) 汪元量 〔宋代〕

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忆故家西北高楼。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人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记当年一片闲愁。舞罢羽衣尘面,谁伴我广寒游。

白话文翻译:

莎草覆盖了长洲。吴江的波浪拍打着岸边。回忆起故乡西北的高楼。十年来在异乡的窗户下憔悴不堪,抓着短鬓独自悲伤秋天。人处在边塞的尽头。断绝的鸿雁书信无法寄出。记得当年的一片闲愁。舞罢羽衣后,脸上布满灰尘,谁能陪伴我游览广寒宫。

注释:

  • 莎草: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草。
  • 长洲:地名,指吴江附近的地方。
  • 吴江:江名,流经苏州。
  • 故家:故乡。
  • 西北高楼:指作者故乡的高楼。
  • 客窗:指在异乡的居所。
  • 憔悴损:形容因忧愁而消瘦。
  • 搔短鬓:抓着短而稀疏的鬓发,形容忧愁。
  • 断鸿:断绝的鸿雁,比喻书信不通。
  • 羽衣:指舞衣。
  • 广寒:指月宫,传说中的仙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是宋代诗人,其生平资料不多,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经历了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痛苦。这首诗《糖多令》是在吴江中秋时节所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流离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节日,作者身处异乡,思念故乡和亲人,同时感慨自己的流离生活和无法传达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为背景,通过对吴江和故乡的回忆,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流离生活的无奈。诗中“莎草被长洲”和“吴江拍岸流”描绘了吴江的自然景色,而“忆故家西北高楼”则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后文通过“十载客窗憔悴损”和“搔短鬓独悲秋”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孤独和忧愁。结尾的“舞罢羽衣尘面,谁伴我广寒游”则带有一种超脱现实的幻想,希望有人能陪伴自己游览月宫,这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莎草被长洲”:描绘了吴江边的自然景色,莎草覆盖了长洲,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吴江拍岸流”:通过动态的描写,展现了吴江波浪拍打着岸边的景象,增强了诗的动感。
  • “忆故家西北高楼”: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西北高楼成为故乡的象征。
  • “十载客窗憔悴损”:表达了作者在异乡十年的艰辛和憔悴。
  • “搔短鬓独悲秋”:通过具体的动作“搔短鬓”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悲伤。
  • “人在塞边头”:描绘了作者所处的边塞之地,增加了诗的边塞色彩。
  • “断鸿书寄不”:比喻书信不通,表达了作者与故乡的隔绝。
  • “记当年一片闲愁”:回忆过去的闲愁,增加了诗的怀旧情感。
  • “舞罢羽衣尘面”:通过舞罢后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疲惫和尘世的沧桑。
  • “谁伴我广寒游”:表达了对陪伴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断鸿书寄不”用断鸿比喻书信不通。
  • 拟人:如“吴江拍岸流”将吴江拟人化,赋予其动态。
  • 对仗:如“莎草被长洲”与“吴江拍岸流”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流离生活的感慨。通过中秋节的背景,作者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莎草:象征着自然的静谧和边塞的荒凉。
  • 吴江:象征着流动和变化,也代表着作者的流离生活。
  • 西北高楼:象征着故乡和家的温暖。
  • 断鸿:象征着书信不通和与故乡的隔绝。
  • 羽衣:象征着舞者的身份和尘世的沧桑。
  • 广寒:象征着月宫和超脱现实的幻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莎草被长洲”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吴江的波浪 B. 长洲的自然景色 C. 故乡的高楼 D. 边塞的荒凉

  2. “忆故家西北高楼”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吴江的喜爱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流离生活的无奈 D. 对中秋节的喜悦

  3. “断鸿书寄不”中的“断鸿”比喻什么? A. 书信不通 B. 鸿雁的飞翔 C. 故乡的远隔 D. 中秋的团圆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以中秋为背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汪元量的《糖多令》都以中秋为背景,但苏轼的诗更加豁达,而汪元量的诗则更加忧郁。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汪元量的《糖多令》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加沉重,反映了战乱的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汪元量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