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愤江梅喷暗香。
春前腊后正凄凉。
霜风雪月忍思量。
斜倚幽林如有恨,
玉鳞飞后转堪伤。
时人那解惜孤芳。
白话文翻译:
不愿意去感受那江边梅花散发的淡淡香气。
在春天到来之前,正值腊月的寒冷,感到十分凄凉。
在霜风和雪月的侵袭下,心中难以平静思量。
我斜靠在幽静的树林中,似乎心中有着无尽的怨恨,
那飞舞的玉鳞(指鱼儿)让人感到更加伤感。
而当今的人又怎能懂得我对这孤芳的珍惜呢?
注释:
- 不愤:不愿意、不愿感受。
- 江梅:江边的梅花。
- 暗香:幽香、淡香。
- 春前腊后:指冬末春初的时期。
- 凄凉:形容环境寒冷、孤寂。
- 霜风雪月:比喻恶劣的天气。
- 幽林:幽静的树林。
- 玉鳞:比喻美丽的鱼,常用于形容水中的生物。
- 孤芳:独自盛开的花,象征孤独而美丽的人或事物。
典故解析:
“孤芳”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独立于世、清高而不与他人争宠的人。诗中表达了对独特个体的珍视和对世俗繁华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长卿,宋代诗人,以清新细腻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浣溪沙(早春)》作于早春时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描写早春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情感。开篇提到“江梅喷暗香”,虽然梅花的香气很美,但诗人却不愿去感受,这种对美的拒绝似乎暗示着他内心的苦楚。接着提到“春前腊后正凄凉”,描绘了即将结束的冬天给人带来的阴郁情绪,增强了作品的凄凉感。随后“霜风雪月”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反映出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期待。后半部分“斜倚幽林如有恨”,诗人倚靠在幽静的树林中,似乎对生活充满了怨恨,而“玉鳞飞后转堪伤”则通过对鱼儿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失落感。最后一句“时人那解惜孤芳”则是对当下人们不懂珍惜孤独之美的无奈与感伤,深化了全诗的主题。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愤江梅喷暗香:诗人虽感受梅花的香气,但心中却充满不快,显示出内心的矛盾。
- 春前腊后正凄凉:提到寒冷的腊月与即将到来的春天,反映出内心的孤寂。
- 霜风雪月忍思量:在恶劣天气中,诗人难以平静,心中惦记着什么。
- 斜倚幽林如有恨:诗人倚靠在幽静的树林中,似乎心中有很多不满与怨恨。
- 玉鳞飞后转堪伤:鱼儿的轻盈飞舞,却让人感到伤感,表现出对生命的惆怅。
- 时人那解惜孤芳:对当代人不懂得珍惜独特之美的无奈感叹。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鳞”比喻美丽的鱼,增强意象的美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读者更容易感同身受。
- 对仗:如“霜风雪月”对“春前腊后”,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美的深刻体验,强调了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孤独之美的珍惜,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梅:象征着孤傲与坚韧。
- 霜风雪月:代表着环境的严酷和内心的苦闷。
- 幽林: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宁静。
- 玉鳞:象征着美好而易逝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孤芳”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孤独的人
C. 诗人的心情
D. 美丽的自然 -
填空题:诗人对春天的期待是通过“____”表达的。
-
判断题:诗中的“江梅”是一种常见的花朵。 (对/错)
答案:
- B
- “霜风雪月”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贺铸的《天净沙·秋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但更侧重于宁静与和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展现了壮丽的景色与豪放的情感,风格与赵长卿的细腻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分析赵长卿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