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初冬)
作者: 赵长卿 〔宋代〕
败荷倒尽芙蓉老。
寒光黯淡迷衰草。
行客易销魂。
笛飞何处村。
云寒天借碧。
树瘦烟笼直。
若个是乡关。
夕阳西去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初冬的景象,凋零的荷叶与衰老的芙蓉花相映成趣,寒冷的光线使得萧条的草地显得更加迷朦。行路的旅客容易被这种景色所打动,心神飘荡,笛声传来,不知飞向了哪个村庄。寒云笼罩,天空映出一片碧绿,树木瘦削,烟雾笼罩,看上去直立在天际。这样的景色,让人不禁思念故乡,夕阳西下,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注释:
- 败荷:指凋谢的荷花,象征着衰败与失落。
- 芙蓉:指芙蓉花,常用作美丽与青春的象征。
- 销魂:形容心神迷醉的状态。
- 笛飞:指笛声飘扬,暗示音乐的悠扬与思乡之情。
- 乡关:故乡,表示对故土的思念。
- 夕阳西去:描绘日落的景象,常常用于表达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长卿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常常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初冬时节,正值自然界万物凋零,诗人通过描绘冬日凋敝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赵长卿的《菩萨蛮(初冬)》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与深沉的思乡之情。词牌名“菩萨蛮”通常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但在这首词中,诗人通过描绘败荷与衰草,营造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气氛。词的开头“败荷倒尽芙蓉老”便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荷叶的凋零和芙蓉的老去象征着青春的逝去和生命的短暂。
接下来的“寒光黯淡迷衰草”进一步营造了寒冷的氛围,寒光与衰草交织,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同时,诗人提到“行客易销魂”,表达出在如此凄冷的环境中,旅人容易被情景所打动,心境变得迷惘而伤感。笛声的飘渺更增添了思乡的情绪,笛声代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渴望。
最后两句描写“云寒天借碧,树瘦烟笼直”,通过对比树木的瘦削和天空的青碧,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又清新的感觉。结尾“若个是乡关,夕阳西去山”更是触动人心,夕阳的西去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使整个词作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体现了词人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败荷倒尽芙蓉老:描绘了初冬时节,荷叶已凋谢,芙蓉花也显得苍老,暗示生命的衰败。
- 寒光黯淡迷衰草:寒冷的光线模糊了衰草的轮廓,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气氛。
- 行客易销魂:路途中的行客容易被周围的景象所感动,心神荡漾。
- 笛飞何处村:笛声飘荡,不知飞向何处的村庄,暗示对家乡的思念。
- 云寒天借碧:寒云笼罩,天空映出青碧,增强了冷清的氛围。
- 树瘦烟笼直:树木显得瘦弱,高耸而直,烟雾笼罩,增加了神秘感。
- 若个是乡关:感叹不知何处是故乡,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 夕阳西去山:夕阳慢慢西沉,映照在山峦上,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使自然景物具有人类情感,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初冬的萧瑟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体现了孤独与无奈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败荷:象征着衰败与失落,暗示生命的脆弱。
- 芙蓉:美丽与青春的象征,反衬出时间的流逝。
- 寒光:象征冷清与孤独,增强了环境的萧瑟感。
- 笛声: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象征着内心的柔情。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败荷”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繁荣
- C. 衰败
- D. 青春
-
诗人通过笛声想表达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乡
- C. 忧愁
- D. 愤怒
-
“夕阳西去山”中的“夕阳”象征什么?
- A. 新生
- B. 时间流逝
- C. 美丽
- D. 希望
答案:
- C. 衰败
- B. 思乡
- B. 时间流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赵长卿的《菩萨蛮(初冬)》更突出冬天的萧瑟和思乡情感,而李清照的作品则多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与婉约之美。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人生哲理的思考,而赵长卿则关注于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词精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赵长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