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石砚 李山甫 〔唐代〕 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 抱真唯守墨,求用每虚心。 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 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精心雕琢来自他山的石头,制成了一方深如一勺的砚台。它坚守着墨的本质,每次使用都保持着虚心。波浪的纹理因文字而生动,尘埃则因废弃而侵蚀。希望你更深入地研究它,它的价值何止千金。
注释: 字词注释:
- 追琢:精心雕琢。
- 他山石:来自其他山上的石头。
- 方圆一勺深:形容砚台的形状和深度。
- 抱真:坚守本质。
- 守墨:指砚台的功能,用于研墨。
- 虚心:谦虚的态度。
- 波浪因文起:砚台上的波浪纹理因书写而生动。
- 尘埃为废侵:砚台因废弃而积满尘埃。
- 凭君更研究:希望你更深入地研究。
- 何啻直千金:何止价值千金。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砚台的制作和使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山甫,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一个精心制作的砚台,并表达了对这种传统文具的珍视和对学问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石砚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具的深厚情感和对学问的尊重。诗中“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描绘了砚台的精致制作过程和形状,而“抱真唯守墨,求用每虚心”则表达了砚台坚守其本质和使用时的谦虚态度。后两句“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通过对比,强调了砚台因文字而生动,因废弃而受侵蚀,从而引发对学问和文化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则是对读者的呼吁,希望他们能更深入地研究和珍视这样的文化遗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描述了砚台的制作过程和形状,强调了其精致和实用性。
- “抱真唯守墨,求用每虚心”:表达了砚台坚守其本质和使用时的谦虚态度,体现了对学问的尊重。
- “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通过对比,强调了砚台因文字而生动,因废弃而受侵蚀,引发对学问和文化的思考。
- “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是对读者的呼吁,希望他们能更深入地研究和珍视这样的文化遗产。
修辞手法:
- 比喻:“波浪因文起”比喻文字赋予砚台生命。
- 对比:“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通过对比强调砚台的两种状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传统文具的珍视和对学问的尊重,通过砚台的描绘,引发对文化遗产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追琢:精心雕琢的意象。
- 方圆一勺深:砚台的形状和深度的意象。
- 波浪因文起:文字赋予砚台生命的意象。
- 尘埃为废侵:砚台因废弃而受侵蚀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追琢他山石”指的是什么? A. 制作砚台 B. 雕刻石头 C. 研磨墨块
- “抱真唯守墨”中的“抱真”是什么意思? A. 保持真实 B. 坚守本质 C. 拥抱真理
- “波浪因文起”比喻了什么? A. 文字赋予砚台生命 B. 砚台上的波浪纹理 C. 文字的流动
- “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表达了什么? A. 砚台的价值 B. 对读者的呼吁 C. 砚台的珍贵
答案:1. A 2. B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砚铭》(苏轼):描述砚台的诗作,展现了苏轼对文具的情感。
- 《砚》(陆游):另一首描述砚台的诗作,体现了陆游对学问的尊重。
诗词对比:
- 《古石砚》与《砚铭》(苏轼):两者都描述了砚台,但《古石砚》更注重砚台的制作和使用,而《砚铭》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砚台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包括砚台的历史和文化。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李山甫的这首诗,是了解唐代诗歌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