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弹琴李处士》

时间: 2025-01-06 11:17:59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

世上几时曾好古,

人前何必更沾襟。

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弹琴李处士 李山甫 〔唐代〕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 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 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白话文翻译:

我深知这件事很少有人能理解,先生您真是白费了心思。 世上何时有人真正爱好古风,何必在人前表现得如此悲伤。 投身艺术不像笙竽那样巧妙,动听的声音也不如郑卫之音那样淫靡。 那三尺长的焦桐琴上有七条弦,子期和师旷两位大师都沉醉其中。

注释:

  • 情知:深知。
  • 知音:理解并欣赏自己的人。
  • 枉用心:白费心思。
  • 好古:爱好古风、古道。
  • 沾襟:泪水沾湿衣襟,形容悲伤。
  • 致身:投身于某事,这里指投身于音乐艺术。
  • 笙竽:古代的乐器,这里比喻技艺的巧妙。
  • 郑卫淫:指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古人认为其音乐淫靡。
  • 焦桐:指琴,因琴多用桐木制成。
  • 子期师旷:子期和师旷都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
  • 沈沈:沉醉、沉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山甫,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抒情诗。此诗赠予一位擅长弹琴的李处士,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李山甫与李处士交流音乐心得后所作,感慨于音乐艺术的知音难寻,以及对古风音乐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寻的感慨。首联直抒胸臆,指出音乐艺术的知音稀少,先生的用心可能白费。颔联进一步阐述,认为世上真正爱好古风的人不多,何必在人前表现得如此悲伤。颈联通过对比,指出投身音乐艺术不像笙竽那样巧妙,但动听的声音也不如郑卫之音那样淫靡,暗示了对纯粹音乐的追求。尾联以焦桐琴和古代音乐家子期、师旷为例,表达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沉醉和推崇。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丰富,体现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
    • 作者深知音乐艺术的知音稀少,认为先生的用心可能白费。
  2. 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
    • 认为世上真正爱好古风的人不多,何必在人前表现得如此悲伤。
  3. 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
    • 指出投身音乐艺术不像笙竽那样巧妙,但动听的声音也不如郑卫之音那样淫靡。
  4.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 以焦桐琴和古代音乐家子期、师旷为例,表达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沉醉和推崇。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笙竽巧”与“郑卫淫”的对比,突出了对纯粹音乐的追求。
  • 典故:使用子期和师旷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知音难寻的感慨。作者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描述,表达了对纯粹音乐的追求和对古代音乐家的推崇。

意象分析:

  • 焦桐:象征着音乐艺术的高雅和纯粹。
  • 子期师旷:象征着古代音乐家的卓越技艺和对音乐的沉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焦桐”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树木 C. 一种食物 D. 一种药材

  2. 作者认为世上真正爱好古风的人多吗? A. 很多 B. 不多 C. 不知道 D. 无所谓

  3. 诗中提到的“子期师旷”是指什么? A. 两位古代音乐家 B. 两位古代诗人 C. 两位古代画家 D. 两位古代政治家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刘长卿《听弹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与李山甫的《赠弹琴李处士》都表达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感慨,但李白的诗更加豪放,而李山甫的诗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