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孔明哭先主》

时间: 2025-01-06 11:28:40

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雷电捧乘舆。

酌量诸夏须平取,

期刻群雄待遍锄。

南面未能成帝业,西陵那忍送宫车。

九疑山下频惆怅,曾许微臣水共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雷电捧乘舆。酌量诸夏须平取,期刻群雄待遍锄。南面未能成帝业,西陵那忍送宫车。九疑山下频惆怅,曾许微臣水共鱼。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过去在南阳拜访草庐,便乘着雷电之势捧起车驾。斟酌着整个华夏需要平定,期待着群雄都被铲除。南面未能成就帝王之业,西陵那地方怎忍心送走宫车。在九疑山下频频感到惆怅,曾经许诺与微臣共饮一江水。

注释:

  • 南阳顾草庐: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的草庐。
  • 乘雷电捧乘舆:形容诸葛亮出山时的迅猛和威势。
  • 酌量诸夏:斟酌考虑整个华夏地区。
  • 期刻群雄待遍锄:期待着所有群雄都被铲除。
  • 南面未能成帝业:指刘备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 西陵那忍送宫车:指刘备去世,诸葛亮不忍送其灵柩。
  • 九疑山下频惆怅:指诸葛亮在九疑山下的忧愁。
  • 曾许微臣水共鱼:指诸葛亮曾与刘备有深厚的君臣情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山甫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题材。这首诗是代孔明哭先主,即以诸葛亮的口吻表达对刘备的哀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感慨历史变迁或个人遭遇时,借用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情谊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诸葛亮与刘备的往事,表达了深切的哀思和对未能完成大业的遗憾。诗中“乘雷电捧乘舆”和“酌量诸夏须平取”描绘了诸葛亮的智勇和抱负,而“南面未能成帝业”和“西陵那忍送宫车”则流露出对刘备逝世的悲痛和对未竟事业的惋惜。最后两句“九疑山下频惆怅,曾许微臣水共鱼”更是以深情的笔触,抒发了对君臣情谊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昔南阳顾草庐:回忆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的情景。
  2. 便乘雷电捧乘舆:形容诸葛亮出山时的迅猛和威势。
  3. 酌量诸夏须平取:斟酌考虑整个华夏地区,需要平定。
  4. 期刻群雄待遍锄:期待着所有群雄都被铲除。
  5. 南面未能成帝业:指刘备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6. 西陵那忍送宫车:指刘备去世,诸葛亮不忍送其灵柩。
  7. 九疑山下频惆怅:指诸葛亮在九疑山下的忧愁。
  8. 曾许微臣水共鱼:指诸葛亮曾与刘备有深厚的君臣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乘雷电捧乘舆”比喻诸葛亮出山时的迅猛和威势。
  • 对仗:“南面未能成帝业,西陵那忍送宫车”对仗工整,表达了悲痛和惋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刘备的哀思和对未竟事业的遗憾,以及对君臣情谊的怀念。通过回忆和抒情,展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

意象分析:

  • 南阳顾草庐:象征诸葛亮的隐居生活。
  • 乘雷电捧乘舆:象征诸葛亮的智勇和威势。
  • 九疑山下频惆怅:象征诸葛亮的忧愁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乘雷电捧乘舆”形容的是谁的出山情景? A. 刘备 B. 诸葛亮
  2. “南面未能成帝业”指的是谁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A. 刘备 B. 诸葛亮
  3. “西陵那忍送宫车”中的“西陵”指的是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杜甫的《蜀相》也是以诸葛亮为主题的诗作,可以与之对比阅读。 诗词对比: 杜甫的《蜀相》与李山甫的《代孔明哭先主》都是以诸葛亮为主题,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