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婴玄灵之曲二首 其二》
时间: 2024-12-29 20:28:5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法婴玄灵之曲二首 其二
作者: 葛洪 〔魏晋〕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玄圃遏北台,五城焕嵯峨。
启彼无涯津,泛此织女河。
仰止升绛庭,下游月窟阿。
顾盻八落外,指招九云遐。
忽已不觉劳,岂悟少与多。
抚璈命众女,咏歌发中和。
妙畅自然乐,为此玄云歌。
韶尽至韵存,真音辞无邪。
白话文翻译:
在北台的玄圃之中,五座城池高耸入云。
那里通往无尽的渡口,正好可以在织女河上漂流。
仰望着升腾的绛庭,顺流而下到月亮的窟穴。
回首看八方的风景,召唤远方的云彩。
忽然间不知不觉已疲惫,怎能理解少与多的道理。
抚弄着琴瑟召唤众女,吟唱的歌声在和谐中流淌。
这种自然的乐趣,便是这玄云之歌。
青春的韶光虽已逝去,但韵味依然存留,真音的辞句无邪。
注释:
- 玄圃: 指神秘的园圃,象征理想的境界或修炼的场所。
- 北台: 可能指代北方某个高台,也可能象征着与天界的接近。
- 无涯津: 无尽的渡口,象征着通往无穷的道路。
- 织女河: 传说中与牛郎相会的河流,象征爱情与团聚。
- 绛庭: 可能指代天界的庭院,表示高雅的境界。
- 月窟: 月亮的洞穴,象征神秘的空间。
- 韶: 指美好的时光和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时期著名道教思想家、炼丹家和文学家。他在道教和炼丹术方面的成就被后世广泛传颂,尤其是《抱朴子》一书,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道教盛行之际,诗中充满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葛洪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法婴玄灵之曲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神秘色彩的诗,它通过描绘玄圃、北台、织女河等意象,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在这首诗中,葛洪不仅展示了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也表达了对宇宙真理的追求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头描绘了高耸的北台和壮丽的五城,营造出一种宏伟的景象,仿佛在说人可以通过修行达到更高的境界。而“无涯津”与“织女河”的意象则引发了人对爱情与团圆的思考,使得整首诗不仅仅局限于对理想境界的描绘,更具有人文关怀。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开始反思生活的劳累与享受的乐趣,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的淡泊态度。最后几句,抚琴吟唱,表达了自然音乐的魅力,强调了“真音辞无邪”,传达出一种超越生死、追求真理的思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心灵的宁静与对和谐生活的追求,堪称古典诗词中的一部瑰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玄圃遏北台: 玄圃是神秘的园圃,北台象征高远的理想境界。
- 五城焕嵯峨: 描绘了高耸入云的五座城市,寓意伟大的理想。
- 启彼无涯津: 启开通往无尽的渡口,象征通向无限的可能。
- 泛此织女河: 在织女河上漂流,寓意着爱情与团聚的美好。
- 仰止升绛庭: 仰望着升腾的绛庭,象征向往高雅的境界。
- 下游月窟阿: 顺流而下到月亮的窟穴,象征神秘的空间。
- 顾盻八落外: 回首看周围的景象,象征对外界的关注。
- 指招九云遐: 召唤远方的云彩,表现出一种渴望与追求。
- 忽已不觉劳: 忽然间不知疲惫,反映出对生活的沉浸。
- 岂悟少与多: 不懂得少与多的道理,表现出对世俗的超脱。
- 抚璈命众女: 抚弄琴瑟召唤众女,象征和谐的生活。
- 咏歌发中和: 吟唱的歌声流淌,表达内心的和谐。
- 妙畅自然乐: 自然的乐趣流畅无阻,体现了自然的美好。
- 为此玄云歌: 这首歌便是追求理想和真理的表达。
- 韶尽至韵存: 虽然青春已逝,但韵味依然存在。
- 真音辞无邪: 真正的音乐与歌词是无邪的,表现了纯粹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 使用“无涯津”和“织女河”来比喻理想与情感。
- 对仗: 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 拟人: 通过将自然与情感联系,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音乐的热爱,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爱情与真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玄圃: 象征理想的精神家园。
- 北台: 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 织女河: 爱情与团圆的象征。
- 绛庭: 高雅与神秘的境界。
- 月窟: 代表神秘与未知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涯津”象征什么?
A. 爱情
B. 无尽的渡口
C. 劳累 -
“仰止升绛庭”中的“绛庭”指代什么?
A. 诗人的内心
B. 天界的庭院
C. 自然的景色 -
诗中提到的“抚璈”是什么意思?
A. 观看
B. 抚弄琴瑟
C. 休息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 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葛洪的诗歌一样,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更侧重于宁静的自然之美。
- 李白《将进酒》: 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放态度,与葛洪的追求理想相对比,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与豪情。
参考资料:
- 《抱朴子》 葛洪
- 《魏晋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