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

时间: 2025-01-19 17:35:09

芳树杂花红,群莺乱晓空。

声分折杨吹,娇韵落梅风。

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

友生若可冀,幽谷响还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芳树杂花红,群莺乱晓空。
声分折杨吹,娇韵落梅风。
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
友生若可冀,幽谷响还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花朵盛开,红色的花点缀在芳香的树木上,群莺在清晨的天空中翩翩起舞。鸟声如同折杨的乐器,悠扬动听,仿佛在梅花的风中轻轻飘落。鸣叫的声音在清澈的弦乐中回荡,栖息在隐秘的树木之间。若有朋友能够相聚,幽谷的回音自然会传来。

注释:

  • 芳树:指散发芳香的树木。
  • 杂花红:形容繁花似锦,色彩斑斓。
  • 群莺:指多只黄莺,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 折杨吹:指用杨柳制作的乐器,形容鸟儿的叫声如同乐曲般动听。
  • 娇韵:形容鸟声娇嫩而动听。
  • 迁乔:指迁移到高大的树木上。
  • 幽谷:指深幽的山谷,暗指宁静与隐秘之地。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春天和鸟鸣,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友谊的热爱。唐代诗人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约701年-758年),字子华,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言诗,作品多以自然和人情为主题,风格清新秀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春天的早晨,诗人游历于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之美,激发了他对友人相聚的渴望。

诗歌鉴赏:

《莺》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开头“芳树杂花红”便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花树相互交融,色彩鲜艳,展现出春天的繁荣。接着,群莺在清晨的天空中飞舞,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春天的活力和朝气。

“声分折杨吹,娇韵落梅风”一句,诗人将鸟鸣与乐器相提并论,巧妙地将自然声与音乐结合,展现出鸟鸣的动听和春风的柔和。这种比喻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妙,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音韵的赞美。

最后两句“友生若可冀,幽谷响还通”则引申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友谊的向往与期待。春天的美景让他更加渴望与朋友相聚,分享这份宁静与快乐。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透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诗人高雅的情操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芳树杂花红:描绘春天的树木上开满红色花朵,生机盎然。
    • 群莺乱晓空:众多黄莺在清晨的天空中飞舞,展现活泼的气氛。
    • 声分折杨吹:鸟鸣声如同乐器声,清脆悦耳。
    • 娇韵落梅风:鸟声娇美如风中梅花的飘落,意境优雅。
    • 写啭清弦里:鸟鸣在清丽的弦乐中回响,构成和谐的自然乐章。
    • 迁乔暗木中:鸟儿栖息于高大阴暗的树木中,暗示宁静。
    • 友生若可冀:若能与友人相聚,是多么美好的期盼。
    • 幽谷响还通:在幽静的谷地里,声音依旧能够传递,暗示友谊的沟通。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鸣比作乐器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拟人:赋予鸟鸣以生动的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对仗:上下句之间有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春天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友谊的向往。通过描绘春日的鸟鸣与美丽的景象,呈现出诗人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意象分析:

  • 芳树:象征生机与美好,代表春天的到来。
  • 群莺:代表自由与快乐,传达春天的活力。
  • 梅风:暗示温柔与细腻,象征自然的和谐美感。
  • 幽谷:象征宁静与友谊的深厚,表达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群莺”在做什么?

    • A) 睡觉
    • B) 飞舞
    • C) 捕食
    • D) 归巢
  3. 诗人对友人的期待表现在哪一句?

    • A) 芳树杂花红
    • B) 声分折杨吹
    • C) 友生若可冀
    • D) 幽谷响还通

答案:

  1. C) 春天
  2. B) 飞舞
  3. C) 友生若可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峤《莺》王之涣《登鹳雀楼》:两首诗都展现了自然的美,但《莺》更着重于春天的细腻与鸟鸣,而《登鹳雀楼》则通过高远的视角表现壮阔的景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