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

时间: 2025-01-01 12:24:18

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

绕画蝇初落,含滋绶更深。

悲丝光易染,叠素彩还沉。

别有张芝学,书池幸见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
绕画蝇初落,含滋绶更深。
悲丝光易染,叠素彩还沉。
别有张芝学,书池幸见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墨的来源和特性。长安地区出产的石炭是制作墨的原料,而上党地区则以松木为原料。画笔落下,飞虫绕着画作飞舞,墨水的滋润更显深厚。丝绸容易被墨染上颜色,而叠加的白色则依然沉重。诗人提到张芝的书法,希望能在书池中见到他的临摹作品。


注释:

  • 长安:古都,今西安,盛产石炭。
  • 上党:古地名,今山西省的一个地区,以松材著称。
  • 绕画:指飞虫在画作上盘旋。
  • :指小昆虫,这里象征干扰或打扰。
  • 悲丝:指墨汁在丝绸上留下的痕迹。
  • 叠素:指在白色的基础上再加颜色,形容墨的沉重。
  • 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以行书闻名。
  • 书池:书法的练习之地,诗人希望能够临摹张芝的作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峤,唐代诗人,字常之,号子云,生于公元701年,卒年不详。李峤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五言律诗。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唐代,正值文人书法风气兴盛的时期。诗中对墨的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文化的繁荣。


诗歌鉴赏:

《墨》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墨的来源、特性及其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诗的开篇从长安的石炭说起,强调了墨的原料,接着提及上党地区的松心,暗示了制作墨的工艺之精巧。随后,描绘了画笔初落时的情景,生动而形象。诗中提到“悲丝光易染”,不仅表达了墨的特性,更引发人对丝绸与墨的关系的思考,隐含了对书法艺术的尊重与追求。而最后一联“别有张芝学”,则直接将书法艺术与张芝的名作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古代书法大家的敬仰与向往。

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墨的特性,诗人传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对前人技艺的追求,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安分石炭:长安的石炭,作为墨的原料,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2. 上党结松心:松心在制作墨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了工艺之精。
  3. 绕画蝇初落:飞虫的描写,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
  4. 含滋绶更深:墨的滋润与浓厚,反映了书法的深度。
  5. 悲丝光易染:丝绸被墨染的悲伤,暗喻书法的传承与磨难。
  6. 叠素彩还沉:即使有色彩,底色依然沉重,象征着传统的厚重。
  7. 别有张芝学:对张芝的敬仰,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8. 书池幸见临:希望能够在书法的练习中,见到张芝的作品,反映出对艺术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形成了工艺与材料的对仗。
  • 比喻:将墨与书法的关系比作丝绸与染色,形象而生动。
  • 拟人:飞虫的描写使得画面生动,仿佛在诉说墨的故事。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艺术追求的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文化的发源地。
  • 上党:代表工艺与传统技艺。
  • :象征着艺术创作中的干扰和不完美。
  • 悲丝:反映了书法艺术的艰辛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墨》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峤
    • C)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张芝”是哪个朝代的书法家?

    • A) 汉代
    • B) 唐代
    • C) 宋代
  3. 诗中“长安分石炭”描述的是?

    • A) 制作墨的原料
    • B) 书法的技巧
    • C) 画作的主题

答案

  1. B) 李峤
  2. A) 汉代
  3. A) 制作墨的原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峤与王维的山水诗对比,两者均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但李峤更侧重于工艺与文化的表达,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意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书法艺术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