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及第归》

时间: 2025-01-07 21:50:41

家林沧海东,未晓日先红。

作贡诸蕃别,登科几国同。

远声鱼呷浪,层气蜃迎风。

乡俗稀攀桂,争来问月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林沧海东,未晓日先红。
作贡诸蕃别,登科几国同。
远声鱼呷浪,层气蜃迎风。
乡俗稀攀桂,争来问月宫。

白话文翻译:

家乡的树林在东边的沧海旁,天还未亮时,东方的天空已经泛红。
作为贡士,虽然与各国的朋友分别,但登科的荣耀却是共同的。
远处传来鱼在海浪中翻腾的声音,层层的海气中,蜃楼在风中迎接。
乡里的风俗很少有人攀登桂树,大家争着来询问月宫的消息。

注释:

  • 家林:家乡的树林。
  • 沧海:大海,常用于形容辽阔。
  • :指科举中的贡士,考取功名的学子。
  • 诸蕃:各国,古代指周边的小国或民族。
  • 登科:考取功名,指中举。
  • 鱼呷浪:鱼在海浪中翻腾的声音。
  • :一种传说中的海中动物,能在海面上形成幻影。
  • 攀桂:指登上桂树,古代传说中桂树与月亮有关。
  • 月宫:传说中的月亮居所,象征美好与神秘。

典故解析:

  • 桂树:在古代文学中,桂树象征着高洁和追求名利,常与科举和功名相联系。
  • 月宫:与嫦娥奔月的故事相关,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蠙,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诗歌创作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诗中既有乡情的思念,也有对功名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送别友人之际,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未来的期待。诗的开头以“家林沧海东”引入,描绘了家乡的宁静与辽阔,暗示着诗人对故土的眷恋。接着提到“作贡诸蕃别”,则表现了功名与别离的双重主题,诗人虽与朋友分别,但在科举的光辉下,彼此的心灵仍然相连。后两句“远声鱼呷浪,层气蜃迎风”则通过描写海上的自然景象,渲染了送别的氛围,显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在结尾提到的“乡俗稀攀桂,争来问月宫”,不仅表达了对故乡风俗的怀念,也反映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家林沧海东:描绘了家乡的景象,给人一种亲切感。
  2. 未晓日先红:天未亮时,朝霞已现,象征着新的开始。
  3. 作贡诸蕃别:虽是不同国家的贡士,分别却是荣耀的象征。
  4. 登科几国同:强调了成功的共同性,表明学子们的共同追求。
  5. 远声鱼呷浪:传达了自然的声音,增加了诗的动感。
  6. 层气蜃迎风:蜃楼的出现,象征着美好的幻想与希望。
  7. 乡俗稀攀桂:乡里人对攀桂的稀少,更显珍贵。
  8. 争来问月宫: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蜃迎风”,用蜃楼比喻美好的未来。
  • 拟人:如“鱼呷浪”,赋予鱼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对功名与未来的渴望,展示了离别时的感伤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家林:象征着归属感与乡情。
  2. 沧海:象征着辽阔与自由。
  3. 桂树:象征着高洁与追求名利。
  4. 月宫:象征着理想与美好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风光
    b) 送别与祝福
    c) 战争与和平

  2. “登科几国同”中的“登科”指的是什么?
    a) 旅行
    b) 考取功名
    c) 结婚

  3. “远声鱼呷浪”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海浪声
    b) 鱼游动的声音
    c) 风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送友人》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的诗同样表达了送别之情,但更侧重于豪情与奔放,而张蠙的《送友人及第归》则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含蓄与温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