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将二首》
时间: 2025-01-06 08:07:11意思解释
边将二首
原文展示
历战燕然北,功高剑有威。
闻名外国惧,轻命故人稀。
角怨星芒动,尘愁日色微。
从为汉都护,未得脱征衣。
按剑立城楼,西看极海头。
承家为上将,开地得边州。
碛迥兵难伏,天寒马易收。
胡风一度猎,吹裂锦貂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边疆将领的战斗经历与艰辛。诗人回忆在北方燕然地区作战的经历,因功名显赫而令人敬畏,但也因此招致了故人的疏远。边疆的环境恶劣,心中常有忧愁。身为汉朝的都护,他仍无法摆脱征战的苦楚。站在城楼上,他西望海的尽头,心中惆怅。继承家族的将领地位,开疆拓土,却感受到兵队难以安置,寒冷的天气使得马匹难以集结。胡人的风吹来,甚至将他华贵的貂裘撕裂,让他深感无奈与悲凉。
注释
- 燕然:指燕然山,位于今北方,是古代将领讨伐敌人的重要地点。
- 都护:汉代边防军官,负责管理和防卫边疆。
- 角怨:指角声,古代战争时号角的声音,象征着战斗与冲突。
- 锦貂裘:指用名贵的貂皮制成的衣服,象征着尊贵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蠙,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边塞诗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边境的战争和将士的生活,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创作背景
此诗形成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事频繁,诗人通过个人经历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对故人的怀念,同时反映了边疆将领的孤独与责任感。
诗歌鉴赏
《边将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边疆将领的艰难处境和内心的挣扎。诗的开头,通过“历战燕然北”引入,直接突显了作者的战斗经历和名声。接着,诗人将自己的功绩与剑的威力相提并论,显示出他在军中的地位和威望。然而,随之而来的“闻名外国惧,轻命故人稀”,却让人感到一种孤独感,成功反而使他与朋友疏远。接下来的句子,诗人用“角怨星芒动,尘愁日色微”来描绘战斗的环境和自身的愁苦,深刻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内心煎熬。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按剑立城楼”这一形象,展现了他作为将领的坚定与沉思。他望向海的尽头,既是对未来的迷茫,也是对过去的追忆。诗的最后几句,借助“胡风一度猎,吹裂锦貂裘”的描写,表现出边境的严酷与个人的无奈,抒发了对安稳生活的向往与对战争的厌倦。
整首诗情感真挚,描写细腻,展现了边疆将领的责任、孤独与对和平的渴望,具有深刻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历战燕然北:回忆自己在北方燕然地区的战斗经历。
- 功高剑有威:因战功显赫而受到尊重,剑象征着武力和权威。
- 闻名外国惧:声名远播,甚至让敌国畏惧。
- 轻命故人稀:因为名声的增长,反而与旧友疏远。
- 角怨星芒动:战斗的号角声响起,星光下充满怨恨。
- 尘愁日色微:心中的愁苦在战斗中愈发明显,阳光也显得微弱。
- 从为汉都护:身为汉朝的都护,肩负重任。
- 未得脱征衣:始终无法摆脱征战的身份与苦楚。
- 按剑立城楼:站在城楼上,手握宝剑,思考心事。
- 西看极海头:向西望去,心中充满了惆怅。
- 承家为上将:继承家族的将领地位。
- 开地得边州:开疆拓土,获得边疆的统治权。
- 碛迥兵难伏:沙漠环境使得军队难以安顿。
- 天寒马易收:寒冷的天气使得马匹不易管理。
- 胡风一度猎:敌人的风声传来,象征着战斗的威胁。
- 吹裂锦貂裘:胡风的刮来甚至撕裂了他的华贵外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功高剑有威”与“闻名外国惧”,对比鲜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剑比作威力,形象化了将领的地位。
- 拟人:如“尘愁日色微”,将心情与自然元素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边疆将领艰辛生活的深刻描绘,表达了在战争和名利背后,个体的孤独与无奈。它传达了一种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故人的怀念,折射出历史的沉重与人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剑:象征权威与战斗,代表了将领的责任。
- 城楼:指代边防的高地,象征着将领的权力与孤独。
- 胡风:代表外敌的威胁,暗示战争的不断侵扰。
- 锦貂裘:象征着尊贵的地位,同时也隐含了战争的破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燕然”是指哪个地区?
- A) 南方
- B) 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
“按剑立城楼”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孤独与思考
- C) 激动
- D) 无聊
-
诗中提到的“胡风”象征着什么?
- A) 和平
- B) 友谊
- C) 战争威胁
- D) 自然风光
答案
- B) 北方
- B) 孤独与思考
- C) 战争威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生活,但更注重对战争英雄主义的歌颂。
- 高适《别董大》:表现了离别的情感,虽然背景相似,但情感基调更为柔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