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山家
作者:张蠙 〔唐代〕
避暑得探幽,忘言遂久留。
云深窗失曙,松合径先秋。
响谷传人语,鸣泉洗客愁。
家山不在此,至此可归休。
白话文翻译:
在这避暑的地方,我得以探寻幽静的环境,因而忘却了言语,长久停留。
窗外的云层很深,已经失去了晨曦的光辉,松树聚合的小径似乎已先入秋。
山谷的回声传来人的谈话声,泉水的鸣响洗净了我心中的忧愁。
我的家乡并不在这里,但来到这里,心灵却得到了安宁的归宿。
注释:
- 避暑:避开酷热的天气,通常指夏天。
- 探幽:探索幽静的环境。
- 云深:形容云层厚重,遮挡了光线。
- 窗失曙:窗外失去了晨光,形容天色阴暗。
- 响谷:指山谷中回荡的声音。
- 鸣泉:泉水流动发出的声音。
- 家山:指自己的家乡或故乡。
- 归休:返回到一个宁静舒适的地方休息。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描绘的环境和情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唐代是一个崇尚自然、讲究隐逸的时代,诗人在此背景下创作,表现出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抒发。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蠙是唐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避暑于山间、享受自然的经历有关,反映了他在自然中寻找内心宁静的诉求。
诗歌鉴赏:
在《过山家》中,张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幽静的避暑环境与诗人内心的宁静。诗的开头“避暑得探幽,忘言遂久留”便将读者引入一个清新而静谧的境界,诗人因避暑而探访幽静的山中,忘却了言语的纷扰,流连忘返。接下来的描写中,通过“云深窗失曙,松合径先秋”,展现了深厚的云层与渐显的秋意,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而“响谷传人语,鸣泉洗客愁”则通过自然的声音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泉水的鸣响仿佛在洗净诗人心中的忧愁,体现了一种宁静的治愈力量。最后一句“家山不在此,至此可归休”则将诗意推向高潮,虽然诗人身处异乡,但他在此得到了心灵的归宿,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切依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具有深远的哲理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避暑得探幽,忘言遂久留:诗人因避暑而来到幽静之地,沉浸其中,久而忘却言语。
- 云深窗失曙,松合径先秋:描绘了窗外深厚的云层遮蔽了晨曦,松树围绕的小径似乎已经步入秋天。
- 响谷传人语,鸣泉洗客愁:山谷回荡着人的谈话声,泉水的流淌洗净了诗人心中的愁苦。
- 家山不在此,至此可归休:尽管故乡不在此地,但在这里,诗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与安宁。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鸣泉洗客愁”,泉水的鸣响象征着心灵的洗礼。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定。
意象分析:
- 云:象征着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松:象征着坚定与长青,代表着自然的坚韧。
- 泉:象征着清澈、明净,寓意内心的清晰与纯净。
- 家山:代表着故乡与归属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人因为什么而长久留在山中?
A) 享受自然
B) 追逐名利
C) 学习 -
诗中提到的“鸣泉”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自然的声音
B) 心灵的洗礼
C) 生活的烦恼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生活的失望
C) 对未来的期待
-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出山水之美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月下独酌》:李白在月光下独酌,借酒抒怀,虽背景不同,但同样表现了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切感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的魅力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