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遣闷》
时间: 2025-01-19 15:31: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渍愁云重不飞,
山蒸冷雾袭人衣。
亦知屏翳空多事,
只恐羲和失所归。
岁晏波涛东逝急,
天寒鸿雁北来稀。
残灯永夜清无焰,
坐听饥猿响翠微。
白话文翻译:
雨水浸湿了愁云,沉重得无法飞翔,
山中升起冷雾,袭来湿冷的气息。
我知道四周的环境太多烦恼,
只怕羲和(太阳)也迷失了归处。
年末的波涛急速向东奔流,
寒冷的天空中,北来的鸿雁稀少。
残灯下漫漫长夜,光芒全无,
我坐在这里,听那饥饿的猿猴在苍翠的山林中啼叫。
注释:
- 羲和:古代神话中掌管太阳的女神,这里用来比喻太阳。
- 波涛东逝急:指年末江河湖海的波涛奔流而下,象征时间的匆忙。
- 鸿雁:一种候鸟,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 残灯:指夜晚只剩下微弱的灯光,暗示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或作刘伯温),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以聪明才智和文学造诣著称,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后世称之为“刘伯温”。刘基的诗词常蕴含深邃的哲理,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个性。
创作背景:
《雨中遣闷》写于雨天,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寒冷和内心的忧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孤独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湿冷的环境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自己内心的烦闷与思索。
诗歌鉴赏:
《雨中遣闷》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中开篇便以“雨渍愁云重不飞”引入,营造出一种沉闷的氛围,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随着山中冷雾的袭来,诗人不仅感受到外界的寒冷,更加深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接下来的“亦知屏翳空多事”,表达了诗人对周遭烦事的无奈与无力。这里的“屏翳”可以理解为遮蔽,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只恐羲和失所归”则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失去方向感。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岁晏波涛东逝急”和“天寒鸿雁北来稀”描绘出年末的匆忙与季节的变迁,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焦虑。
最后两句“残灯永夜清无焰,坐听饥猿响翠微”则将诗人的孤寂情感推向高潮,长夜无光、孤独无依,听到山中猿猴的啼叫,更加突显了诗人的无奈与寂寞。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使人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深厚的文学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渍愁云重不飞:雨水浸湿的愁云,沉重得无法飞翔,表现出一种压抑的情感。
- 山蒸冷雾袭人衣:山中升起的冷雾,袭来湿冷的气息,描绘出自然的寒冷与诗人内心的共鸣。
- 亦知屏翳空多事:虽知周围环境扰攘,但无奈难以摆脱。
- 只恐羲和失所归:内心对时间流逝和方向迷失的恐惧。
- 岁晏波涛东逝急:年末波涛急流象征时光飞逝。
- 天寒鸿雁北来稀:寒冷的天空中,北来的鸿雁稀少,暗示着孤独与离别。
- 残灯永夜清无焰:微弱的灯光映照漫漫长夜,象征孤寂。
- 坐听饥猿响翠微:听到山中猿猴的啼叫,进一步渲染孤独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羲和失所归”,用神话形象比喻时间的无常。
- 拟人:冷雾袭人衣,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感受。
- 对仗:如“岁晏波涛东逝急,天寒鸿雁北来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雨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内心的孤独感。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索,体现了对生命的哲理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忧愁与孤独。
- 冷雾:代表内心的压抑与寒冷。
- 鸿雁:象征远方与失去的情感。
- 残灯:暗示孤独和无望。
- 饥猿:表现对生存的焦虑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雨渍愁云重不飞”中的“重”是指: A. 重量
B. 重要
C. 沉重的情绪 -
诗中提到的“羲和”指的是: A. 月亮
B. 太阳
C. 星星 -
“岁晏波涛东逝急”表达了: A. 时间的缓慢
B. 时间的飞逝
C. 时间的停滞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 《秋夕》 杜牧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雨中遣闷》都是表达孤独与思考的作品,但前者更多地涉及思乡情感,而后者则是对生活烦恼的感慨。
- 《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雨中遣闷》的个人情感相对比,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与主题。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诗词中的自然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