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乌》
时间: 2025-01-04 10:12: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上乌,山头月,几点残星灭不灭,营中角声鸣咽咽。战马嘶,征人发,堂上双亲垂白发,闺中少妇年二八。爷牵衣,儿抱膝,东邻西邻哭声一,道上行客肠断绝。
白话文翻译:
城墙上的乌鸦,山头的月亮,几颗残星忽明忽暗。军营中的号角声悲鸣。战马嘶叫,征人出发,家中的双亲白发苍苍,闺中的少妇年仅二八。父亲牵着衣角,儿子抱着膝盖,东邻西邻的哭声一片,路上的行人听了都心碎。
注释:
- 城上乌:城墙上的乌鸦,常用来象征不祥或战乱。
- 山头月:山上的月亮,常用来营造孤寂或凄凉的氛围。
- 残星:即将消失的星星,象征着不稳定或即将结束的事物。
- 营中角声:军营中的号角声,常用来表示军队的行动或战斗的开始。
- 鸣咽咽:形容声音悲凉、哽咽。
- 征人发:出征的士兵出发。
- 堂上双亲:家中的父母。
- 垂白发:形容父母年老,头发已经变白。
- 闺中少妇:年轻的女主人。
- 年二八:年龄十六岁。
- 爷牵衣:父亲牵着衣角,表示依依不舍。
- 儿抱膝:儿子抱着膝盖,表示悲伤或无助。
- 东邻西邻:周围的邻居。
- 哭声一:一片哭声,表示大家都非常悲伤。
- 道上行客:路上的行人。
- 肠断绝:形容极度悲伤,心如刀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深刻感受。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宋代某个战乱时期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城墙上的乌鸦、山头的月亮、残星、军营中的号角声等意象,以及征人出发、家中双亲和少妇的悲伤情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悲凉的语言,深刻地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诗中的“城上乌”、“山头月”、“残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和不安的氛围。军营中的号角声、战马的嘶叫、征人的出发,以及家中双亲和少妇的悲伤情景,都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的最后,通过“东邻西邻哭声一,道上行客肠断绝”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广泛影响和人们的深切悲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一首反映战乱时期人民苦难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上乌,山头月:城墙上的乌鸦和山头的月亮,营造了一种孤寂和凄凉的氛围。
- 几点残星灭不灭:残星忽明忽暗,象征着不稳定和即将结束的事物。
- 营中角声鸣咽咽:军营中的号角声悲鸣,表示军队的行动或战斗的开始。
- 战马嘶,征人发:战马嘶叫,征人出发,描绘了战争的紧张和士兵的无奈。
- 堂上双亲垂白发,闺中少妇年二八:家中的父母白发苍苍,年轻的少妇年仅十六岁,反映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 爷牵衣,儿抱膝:父亲牵着衣角,儿子抱着膝盖,表达了家人对征人的依依不舍和悲伤。
- 东邻西邻哭声一,道上行客肠断绝:周围的邻居一片哭声,路上的行人听了都心碎,强化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广泛影响和人们的深切悲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城上乌”、“山头月”等意象,比喻战乱时期的凄凉和不安。
- 拟人:“营中角声鸣咽咽”中的“鸣咽咽”拟人化了号角声,使其具有悲凉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城上乌,山头月”、“爷牵衣,儿抱膝”,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反映战乱时期人们的苦难和无奈。通过描绘战争的紧张氛围、士兵的出发、家庭的悲伤情景,以及社会的广泛影响,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一首反映战乱时期人民苦难的佳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上乌:象征不祥或战乱。
- 山头月:营造孤寂或凄凉的氛围。
- 残星:象征不稳定或即将结束的事物。
- 营中角声:表示军队的行动或战斗的开始。
- 战马嘶:描绘战争的紧张和士兵的无奈。
- 堂上双亲垂白发:反映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 闺中少妇年二八:描绘年轻少妇的悲伤情景。
- 爷牵衣,儿抱膝:表达家人对征人的依依不舍和悲伤。
- 东邻西邻哭声一:强化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广泛影响。
- 道上行客肠断绝:表达人们的深切悲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城上乌”象征什么? A. 吉祥 B. 不祥或战乱 C. 和平 D. 繁荣
-
“山头月”在诗中营造了什么氛围? A. 欢乐 B. 孤寂或凄凉 C. 热闹 D. 宁静
-
“营中角声鸣咽咽”中的“鸣咽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夸张
-
诗中的“堂上双亲垂白发”反映了什么? A. 家庭的欢乐 B. 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C. 家庭的和平 D. 家庭的繁荣
-
诗的最后一句“道上行客肠断绝”表达了什么? A. 人们的欢乐 B. 人们的深切悲痛 C. 人们的宁静 D. 人们的热闹
答案:
- B
- B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 王昌龄的《出塞》:描绘了边塞士兵的生活和情感。
诗词对比:
- 张舜民的《城上乌》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但张舜民的诗更侧重于家庭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社会和国家的层面。
- 张舜民的《城上乌》与王昌龄的《出塞》:两首诗都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氛围,但张舜民的诗更侧重于家庭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而王昌龄的诗则更侧重于边塞士兵的生活和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城上乌》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宋代诗歌。
-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春望》及其他杜甫的诗作,有助于比较和延伸学习。
- 《王昌龄诗选》:收录了王昌龄的《出塞》及其他王昌龄的诗作,有助于比较和延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