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师行已逾月,何处是开平。
天暝雕声惨,沙乾马足轻。
辕门瞻左钺,驰道望前旌。
共睹军容盛,行看朔漠清。
白话文翻译:
这支队伍已经行进了一个多月,何处才是归途的平坦之地?
天色渐暗,雕鸟的叫声显得凄凉,沙地干燥,马蹄轻盈。
在辕门前,我向左侧望去,看到武器的光芒;
沿着驰道向前望去,看到阵中的旗帜迎风飘扬。
我们共同目睹军容的壮盛,行进在北国的清冷大漠中。
注释:
- 师行:指军队的行军。
- 开平:指平坦的道路或归途。
- 雕声:雕鸟的叫声,象征着荒凉。
- 沙乾:沙地干燥,形容行军的艰辛。
- 辕门:车马的门,古时军营的门。
- 左钺:古代的武器,象征军队的威武。
- 驰道:行军的道路。
- 旌:旌旗,象征着军队的标志。
- 朔漠:北方的荒漠,形容环境的险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琏,明代诗人,以诗歌描写军旅生活和自然景物而著称。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行营即事四首》是陈琏在军营生活中所作,反映了他作为军人的艰辛与思乡之情。这首诗写于征战途中,表现了对归途的渴望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描绘了军队行军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战斗生活的深刻理解。首句“师行已逾月”直接点明行军的时间,随后的“何处是开平”则展现了诗人对归乡的思念与迷茫。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天暝雕声惨”,不仅描绘了环境的荒凉,更传达了心中的孤寂感。
“沙乾马足轻”则用对比手法,强调了行军的艰难与马匹的轻盈,暗示着行军者的疲惫与无奈。后面几句描绘了军队的壮盛和士气,带有一种激昂的情绪,尤其是“共睹军容盛”,显示出诗人对军队团结和力量的赞美。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象和军队生活的同时,表现出一种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盼,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理想的追求,深刻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师行已逾月:军队已行军超过一个月,暗示长途跋涉的艰辛。
- 何处是开平:在艰难的行军中,诗人思考何时能回到平坦的归途,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 天暝雕声惨:天色渐晚,雕鸣声凄惨,渲染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沙乾马足轻:沙地干燥,马蹄轻盈,描绘出行军的艰辛与疲惫。
- 辕门瞻左钺:在营门前,左侧瞻望武器,表现出警惕和战斗的准备。
- 驰道望前旌:沿着道路向前望去,看到飘扬的旗帜,感受到军队的士气。
- 共睹军容盛:大家共同见证军队的壮盛,体现出团结的力量。
- 行看朔漠清:在北方的清冷大漠中行军,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和军队的坚韧。
修辞手法:
- 对比:如“沙乾马足轻”,对比体现出艰难行军的现实与轻盈马匹的矛盾感。
- 象征:雕声和旌旗分别象征孤独与团结,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对战斗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军队团结的赞美,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雕声:象征孤寂与凄凉。
- 沙乾:形容艰难的行军环境。
- 旌:象征着军队的力量和士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陈琏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天暝雕声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
- C. 兴奋
- D. 愤怒
-
“师行已逾月”中的“师”指的是:
- A. 老师
- B. 军队
- C. 学生
- D. 商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描写旅途的孤寂与思乡。
- 《题临安邸》:反映战乱中的思乡情。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同样描绘了行军的艰辛与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历史的沉重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陈琏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军旅诗歌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