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韵和陈伯比二首二》
时间: 2025-01-07 21:23: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用韵和陈伯比二首二
作者:晁补之
筑台危可瞰垧牧,
朝来小雨犹十上。
虽无峻岭有修竹,
不减山阴同放浪。
青门正尔堪邵平,
云中何必须魏尚。
小池更广勿近墙,
畏与浊渠同滉漾。
白话文翻译
在高台上可以俯瞰田野和牧场,
今天早上的小雨仍然是十上。
虽然没有高耸的山岭,却有修长的竹子,
这并不减弱山阴的放浪情怀。
青门就在这里,正好可以与邵平相对,
云中何必非得有魏尚呢?
小池更宽广,不要靠近墙边,
害怕与那浑浊的水渠同样漂浮不定。
注释
- 筑台:建造高台。
- 垧牧:田地和牧场。
- 十上:形容小雨的量,十为多。
- 峻岭:高耸的山脉。
- 修竹:修长的竹子。
- 山阴:山的阴面,象征幽静的环境。
- 青门:青色的门,可能指的是一个地方。
- 邵平:古代人物,可能指代某种理想或状态。
- 浊渠:污浊的水渠。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魏尚”,历史上是指魏国的一个人物,象征着一种高贵的身份;“邵平”则可能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地方或状态。诗人通过对比,表现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宋理宗宝祐年间),字子文,号山人,晚号白华山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间的词人、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渴望。
诗歌鉴赏
此诗以高台为起点,展开了一幅清新的自然画卷。首句“筑台危可瞰垧牧”,引人入胜,既有高处俯瞰的快感,又暗含一种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诗人用小雨的描写,给人带来一丝清新感,仿佛置身于雨后的宁静世界。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虽然提到“虽无峻岭有修竹”,却赋予竹子一种独特的美,表明即使没有高山,仍然能在自然中找到乐趣。这里的“放浪”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青门正尔堪邵平”来引入对理想生活的思考,强调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最后一句“小池更广勿近墙”,则是劝诫人们要远离那些污浊的环境,体现了一种追求清净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筑台危可瞰垧牧:在高台上可以俯瞰田野和牧场,展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
- 朝来小雨犹十上:今晨的小雨依然淋漓,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 虽无峻岭有修竹:即使没有高山,修竹也能带来雅致的景致。
- 不减山阴同放浪:山的阴影下依然可以享受放浪的心情。
- 青门正尔堪邵平:青色的门正好与理想的境界相契合。
- 云中何必须魏尚:在云中何必追求魏尚那样的身份。
- 小池更广勿近墙:小池的水面更宽广,不要靠近墙壁,以免受污浊之苦。
- 畏与浊渠同滉漾:害怕与污浊的水渠一同漂流,体现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处使用比喻,如“青门”比喻理想的境界。
- 对仗:如“虽无峻岭有修竹”展示了诗人的对仗工整。
- 象征:通过“竹”、“池”,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喧嚣的反思,传达出一种追求清净、自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筑台:象征高远的追求与理想。
- 小雨: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灵动。
- 修竹:象征高洁的品格与韧性。
- 青门:象征通往理想境界的入口。
- 小池:象征心灵的宁静与广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修竹”象征什么?
- A. 高耸的山岭
- B. 高洁的品格
- C. 小池的宽广
-
“筑台危可瞰垧牧”中,“筑台”指的是什么?
- A. 高台
- B. 小池
- C. 墙壁
-
诗中“云中何必须魏尚”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身份的渴望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对世俗的反思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望岳》中,诗人通过对高山的描写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而晁补之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