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阁》

时间: 2025-01-17 10:26:35

乱后独来登大阁,凭阑举目尽伤心。

长堤过雨人行少,

废苑经秋草自深。

破落侯家通永巷,萧条宫树接疏林。

总输释氏青莲馆,依旧重重布地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后独来登大阁,
凭阑举目尽伤心。
长堤过雨人行少,
废苑经秋草自深。
破落侯家通永巷,
萧条宫树接疏林。
总输释氏青莲馆,
依旧重重布地金。

白话文翻译:

在动乱之后,我独自登上高阁,
凭栏远望,满心悲伤。
长堤上,雨后行人稀少,
荒废的园子,秋草深深蔓延。
破败的侯家通往长巷,
萧条的宫殿树木与稀疏的树林相接。
最终还不及释氏的青莲馆,
依旧是层层叠叠的金色布地。

注释:

  • 乱后:指动乱或战乱之后的时期。
  • 登大阁:登上高阁,象征一种高远的视野。
  • 凭阑:靠在栏杆上,常用来表达一种感伤的情绪。
  • 长堤:长长的堤岸,可能是与水相关的景象。
  • 废苑:荒废的园林,象征着衰败和荒凉。
  • 侯家:指的是有地位的家族,通常是指破落的贵族。
  • 释氏青莲馆:佛教的象征,青莲馆指的是佛教的清净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士元,唐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变迁与个人情感,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战乱之后,诗人独自登阁,感受到国家的破败和个人的孤独,表现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李士元的《登阁》是一首充满忧伤和感慨的诗,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战乱后的景象与个人的情感。诗的开头“乱后独来登大阁”,直白地表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内心的孤独。接着,凭栏远望,目光所及是一片凄凉,长堤上行人稀少,仿佛在诉说着世事的变迁。

诗中“废苑经秋草自深”一句,展现了昔日繁华已成荒凉的对比,秋草深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败。接下来的“破落侯家通永巷”,则进一步揭示了曾经显赫一时的侯家如今的凋零,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贵族的衰落。

诗的结尾部分提到“总输释氏青莲馆,依旧重重布地金”,将佛教的清净与现实的繁华对比,表达了对心灵宁静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后独来登大阁:表明动乱后的孤独,登阁意味着一种对高处的追求与反思。
  • 凭阑举目尽伤心:通过凭栏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与失落。
  • 长堤过雨人行少:描绘长堤上行人稀少的景象,抒发对往日热闹的追忆。
  • 废苑经秋草自深:荒废的园林与秋草的深厚结合,表现出生命的无常与凋零。
  • 破落侯家通永巷:对曾经显赫的家族现状的反思,传达出历史的无情。
  • 萧条宫树接疏林:宫殿的萧条与自然的疏离形成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孤寂感。
  • 总输释氏青莲馆:佛教文化的象征,代表一种超然的境界。
  • 依旧重重布地金:金色的布地象征着过去的辉煌与现状的落差。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通过景物描写反映内心情感。比如通过“废苑”和“青莲馆”的对比,表现出对宁静的向往。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动乱后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沉痛回忆与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感受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阁:象征着高处的视野与思考。
  • 长堤: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情的稀薄。
  • 废苑:象征衰败与失去的繁华。
  • 侯家:代表曾经的辉煌与现状的落寞。
  • 青莲馆:象征着宁静与超然的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李士元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宋代
    • B. 唐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乱后独来登大阁”中的“乱”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灾害
    • B. 战乱
    • C. 经济危机
    • D. 家庭纷争
  3. 诗中提到的“青莲馆”代表了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佛教的清净
    • C. 权力中心
    • D. 自然景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李士元的《登阁》更多地表现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王之涣的作品则更强调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的豪情。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情绪,而后者则是对难以言表的孤独与伤感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