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悔上层楼望,翻成极目愁。
路沿葱岭去,河背玉关流。
马散眠沙碛,兵闲倚戍楼。
残阳三会角,吹白旅人头。
白话文翻译:
我后悔登上高楼远望,结果只看到无尽的愁苦。
沿着葱郁的山岭出行,河水在玉关的后面流淌。
马儿在沙碛里悠然入眠,士兵们懒散地倚靠在哨楼上。
夕阳已经西下,吹拂着白发旅人的头颅。
注释:
字词注释:
- 悔:后悔。
- 层楼:高楼。
- 极目:远望,眺望。
- 葱岭:绿树成荫的山岭。
- 玉关:古代边关名,象征守卫的地方。
- 马散:马儿自由散开。
- 沙碛:沙滩或沙漠地带。
- 兵闲:士兵空闲。
- 戍楼:守卫的楼台。
- 残阳:落日,夕阳。
- 三会角:指夕阳在三角形的山角处落下。
- 吹白:风吹动的白发。
典故解析:
- 玉关:古时重要的边防要塞,象征着边疆的危险和守卫。
- 三会角:描绘了特定的自然景象,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士元,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边塞景象,表现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李士元出征或游历边疆时,反映了他对战争和个人处境的感慨,及对美好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登单于台》是一首边塞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思考。诗的开头,诗人表达了对高楼远望的悔恨,似乎在提醒自己,越是想要看到远方,越是感受到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意象描绘,葱岭、玉关、沙碛等词汇交织出一幅辽阔的边疆图景,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暗示了战争的荒凉和士兵的疲惫。
诗人通过“马散眠沙碛,兵闲倚戍楼”,描绘出边境的宁静与士兵的惬意,似乎在反映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对比前面的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也加深了边塞生活的孤独感。
最后,诗人在“残阳三会角”中,借助自然景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夕阳的残光仿佛在诉说着旅人心中的落寞与归属。整首诗在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构建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内涵,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悔上层楼望,翻成极目愁。
登高远望,原本是想开阔视野,结果只见满目愁苦,表现出期待与失落。 -
路沿葱岭去,河背玉关流。
描绘出诗人沿着青翠的山岭前行,河流在边关后面静静流淌,展现出自然的宁静。 -
马散眠沙碛,兵闲倚戍楼。
描述边疆的宁静状态,马儿在沙地上悠然入睡,士兵则懒散地依靠在哨楼,体现出一种安逸。 -
残阳三会角,吹白旅人头。
夕阳西下,风吹动旅人的白发,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旅人的孤独,增添了诗的伤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马散眠沙碛,兵闲倚戍楼”形成整齐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人心的孤独,丰富了诗的层次和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故土的眷恋,体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家国情怀与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楼:象征着高处的期望与失落。
- 葱岭: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延续。
- 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流动。
- 马:象征着战争的疲惫与无奈。
- 夕阳: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与思考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马散眠沙碛”中的“马”指的是: A. 战马
B. 旅行的马
C. 家畜
D. 诗人的马 -
诗句“残阳三会角”中的“会角”指的是: A. 夕阳的落下
B. 山的形状
C. 时间的交汇
D. 旅人的归途 -
诗人对高楼远望的心情是: A. 期待
B. 愉悦
C. 悔恨
D. 激动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登单于台》都表现出对远方的向往与归属感,但《登鹳雀楼》更强调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而《登单于台》则更侧重于战乱背景下的孤独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登单于台》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