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 其二》
时间: 2025-01-21 08:33: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行太室峰,秋声若鸣镝。
流目瞩崎岖,蓬莱应咫尺。
上有神仙区,下有穆王宅。
徘徊复徘徊,泫然感畴昔。
八骏不重来,秋山空月白。
安得会璆韶,共作瑶池客。
白话文翻译:
在太室峰上行走,听到秋天的声音如同箭鸣。
目光流转,注视那崎岖的山路,仿佛蓬莱就在眼前。
山上有神仙所居,山下是穆王的故宅。
我在这里徘徊,反复徘徊,感伤往昔的种种。
八匹骏马再也无法重来,空余秋山的白月高挂。
我希望能够相会在瑶池,与美人共饮乐曲。
注释:
- 鸣镝:鸣响的箭,形容秋天的声音。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归宿。
- 穆王:指周穆王,周朝的统治者,常与神话传说关联。
- 泫然:流泪的样子,形容伤感。
- 璆韶:美好的乐器和音乐,象征欢愉的聚会。
- 瑶池: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常与神仙聚会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元量(约960—1010),字元量,号静庵,晚唐至宋初的诗人,以山水诗著称,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作者游览嵩山时,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诗歌鉴赏:
《嵩山其二》是一首极具山水情怀的诗作,通过描绘嵩山的秋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往昔时光的感慨。诗的开头通过“行行太室峰”引入,表现了诗人积极探索的姿态;“秋声若鸣镝”则通过拟人手法,将自然的声音与人类的感受结合,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悲凉的气氛。
接下来的句子“流目瞩崎岖,蓬莱应咫尺”中,诗人用“流目”一词,暗示了他对周围景色的细致观察,而“蓬莱应咫尺”则反映了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山上有神仙的居所,山下是历史人物的故宅,形成了现实与理想、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诗的最后几句,诗人借用“八骏不重来”的意象,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渴望与友人共聚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通过清新自然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交融,展现了汪元量独特的诗风与对人生命题的深入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行行太室峰:描写行走在太室峰上的情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秋声若鸣镝: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秋天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流目瞩崎岖:诗人目光不断流转,注视着崎岖不平的山路,传达出一种探索的冲动。
- 蓬莱应咫尺:理想的仙境似乎就在眼前,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上有神仙区:诗人描绘了理想中的神仙居所,体现了对超然生活的向往。
- 下有穆王宅:历史人物穆王的居所,象征着历史与人文的交融。
- 徘徊复徘徊:反复徘徊的动作,表现出诗人的心境与对过去的怀念。
- 泫然感畴昔:伤感的情绪表露无遗,显示出诗人对往昔的深切怀念。
- 八骏不重来:对往昔壮丽时光的追忆,无法重现的无奈感。
- 秋山空月白:秋天的山和空白的月亮,渲染了孤寂的氛围。
- 安得会璆韶:渴望与友人相会,共同享受美好时光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声比作鸣镝,形象生动。
- 拟人:自然的声音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
意象分析:
- 太室峰: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鸣镝:代表了秋的孤寂与哀伤。
- 蓬莱:理想的境界,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穆王宅:历史的象征,体现了人文传统的深厚。
- 瑶池:理想的聚会场所,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鸣镝”指的是哪个季节的声音?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蓬莱应咫尺”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境界
- C. 历史回忆
- D. 友人相聚
-
诗人对“八骏不重来”的感受是:
- A. 高兴
- B. 怀念
- C. 忽视
- D. 期待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感慨,但更加强调了政治与社会的悲剧感。
- 王维《山居秋暝》:与汪元量的作品一样,展现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注重静谧的氛围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