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

时间: 2025-01-17 09:56:53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白话文翻译:

乌云遮住了阳光,难以拨开,我在昏暗中勒住马,经过了关口。
绿草如茵的小路上行人已走了千里,黄叶飘落的邮亭前喝了一杯酒。
往事已去,空自流下悲伤的国泪,愁苦来时,不要再登望乡台。
桃林之外,秋风起舞,广袤的沙漠寒风凛冽,似在鬼哭哀嚎。

注释:

  • 蔽日:遮蔽阳光。
  • 乌云:黑色的云,象征着阴郁的天气。
  • 勒马:停下马,控制马匹的动作。
  • 千里:形容路途遥远。
  • 黄叶邮亭:指的是秋季落叶的邮亭,象征着萧条和孤独。
  • 悲国泪:为国事感到悲伤而流下的眼泪。
  • 望乡台:望乡的高台,寓意思乡之情。
  • 桃林:桃树成林,象征着丰收与美好。
  • 鬼哭哀:形容凄凉的哭声,传达出悲伤与哀痛的情感。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望乡台”可以引申为古人登高望远之地,常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诗中提到的“桃林”则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暗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以其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忧愁。作为士人,他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变迁,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情感在其诗中常常交织。

创作背景:

《潼关》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乱之际,诗人身处边关,面临国家的危机与个人情感的挫折,这种背景为诗的情感基调增添了深邃的层次。

诗歌鉴赏:

《潼关》是一首抒发个人悲情与思乡之情的诗作,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开篇“蔽日乌云拨不开”,乌云象征着阴霾的心情和国家的动荡,紧接着“昏昏勒马度关来”,显示出诗人对前路的迷茫和不安。这种情感随着“绿芜径路人千里”而愈发强烈,漫长的旅途让诗人感受到孤独与无助。

在“黄叶邮亭酒一杯”的描写中,诗人用酒来麻醉自己,寄托一丝对过往的回忆与惆怅。接下来的“事去空垂悲国泪”,则将个人的悲伤与国家的危难紧密相连,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最后两句“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凄凉和悲哀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无数无名者在乱世中的苦痛与哀伤。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展现出一种既忧国又思乡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蔽日乌云拨不开:乌云遮住了阳光,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
  2. 昏昏勒马度关来:在阴暗的环境中,诗人停马过关,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
  3. 绿芜径路人千里:小路被绿草覆盖,行人携带着千里的孤独和寂寞。
  4. 黄叶邮亭酒一杯:黄叶飘落的邮亭,象征着秋天的萧条,诗人借酒浇愁。
  5. 事去空垂悲国泪:往事已去,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化为眼泪。
  6. 愁来莫上望乡台:愁苦来袭,不应再登望乡台,因为那只会加重思乡之痛。
  7. 桃林塞外秋风起:桃林外的秋风,暗示着生命的轮回与悲凉。
  8. 大漠天寒鬼哭哀:在寒冷的大漠中,似乎传来鬼哭般的哀嚎,象征着无尽的悲痛。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鬼哭哀”把自然现象拟人化,增强了悲伤的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有明显的对仗和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忧国忧民、思乡之情为核心,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与个人情感的交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云:象征着压抑和国家的动荡。
  • 黄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秋天的萧瑟。
  • 桃林:象征希望与美好的生活。
  • 大漠:象征广袤与孤独,体现出诗人对未来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蔽日乌云拨不开”意指什么?
    A. 明亮的天空
    B. 阴郁的天气
    C. 温暖的阳光

  2. “黄叶邮亭酒一杯”中,黄叶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萧条
    C. 夏天的繁荣

  3. 诗人为何“不应再登望乡台”?
    A. 因为台上风景美丽
    B. 因为愁苦来袭
    C. 因为已经回到故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但更多地聚焦于战乱带来的苦难;而汪元量的《潼关》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略有不同,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诗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