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国推贤匪惠私,
十金为报遽相危。
无言暗室何人见,
咫尺斯须已四知。
白话文翻译:
为了国家任用贤能之士,并非为了私利,
十两黄金作为报酬,反而让人面临危险。
在无声的暗室里,谁能看到这一切呢?
就在咫尺之间,事情的真相早已被四方知道。
注释:
- 推贤:推荐贤良之士。
- 匪:不是,表否定。
- 惠私:指的是为了私利。
- 十金:十两黄金,古时财富的单位。
- 遽:急速、迅速。
- 相危:相互危害。
- 无言暗室:无声的黑暗房间,指隐秘之地。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指四周的人都知道。
- 斯须:瞬间、很快。
典故解析:
“十金为报”可以理解为对贤者的贿赂或奖励,这在古代政治中常常被用来指责那些为了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多以诗名留传。其诗风简练,常表达对政治的关心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
《后汉门》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国家用人不当及贿赂现象的不满,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后汉门》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政治寓意。诗的开头“为国推贤匪惠私”直接点出诗人对用人之道的看法,强调了选才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为国家服务的行为,而非私利的追求。然而,紧接着的“十金为报遽相危”则揭示了现实的残酷,贿赂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让人感到危险和不安,这种矛盾的冲突使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愈加深远。
“无言暗室何人见”,诗人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在隐秘的环境中,真相往往被掩盖,只有少数人知道。而最后一句“咫尺斯须已四知”则让人感到讽刺,尽管真相近在咫尺,却早已为四方所知,暗示了社会的透明度与人们的无奈。
整首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通过简洁的句式传达了诗人对政治的深切关怀与无奈,体现了唐代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为国推贤匪惠私:强调推荐贤能的行为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而非私欲。
- 十金为报遽相危:暗示用金钱回报的行为可能带来危险,反映贿赂的负面效应。
- 无言暗室何人见:探讨真相的隐秘性,暗示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真实情况难以被发现。
- 咫尺斯须已四知:揭示即便距离很近,事情的真相也早已被周围的人知晓,反映出社会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的结构,如“为国推贤”与“十金为报”相呼应。
- 反讽:通过描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讽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用人之道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与担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贤:象征着理想的政治人物,代表着国家的未来。
- 金:象征着财富,反映了世俗的贪欲与腐败。
- 暗室:代表隐秘的环境,象征真相被遮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为国推贤匪惠私”的含义是什么?
- A. 推荐贤人是为了个人利益
- B. 推荐贤人是为了国家利益
- C. 推荐贤人是为了获取财富
-
“十金为报”暗示了什么?
- A. 贪污腐败的现象
- B. 对贤人的奖励
- C. 贫穷的生活
-
诗中“无言暗室何人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隐私的保护
- B. 对真相被忽视的无奈
- C. 对声音的渴望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后汉门》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与忧虑,但《春望》更侧重于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对家国的思念,而《后汉门》则探讨了政治腐败与用人之道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