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主坚能不顾身,
赴汤蹈火见忠臣。
后来邦国论心义,
谁是君王出热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忠臣为君王舍身忘死的精神。为主忠诚的人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勇敢地面对困难与危险,体现出真正的忠诚。后来在国家与人民之间讨论心意与义务时,谁才是为君王付出热血的人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为主:指为君主或国家服务。
- 坚:坚决,坚定。
- 不顾身:不顾自己的生命。
- 赴汤蹈火:形容冒着危险,愿意为主赴汤蹈火。
- 忠臣:忠诚的臣子。
- 邦国:指国家或国家事务。
- 论心义:讨论忠心与义务。
- 热人:指为国捧心血的人。
典故解析:
- “赴汤蹈火”出自《左传》,形容忠臣愿意为国捧心血,尽忠职守。此处借用以强调忠诚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其诗作多反映出忠义与家国情怀。该诗表达了对忠臣的赞美和对忠诚精神的推崇。
创作背景: 在唐代,国家动荡与权臣当道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忠臣的形象,表达对忠义的思考与追求。这一时期,许多诗人借古人之事来抒发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忠臣的忠诚与牺牲精神。首句“为主坚能不顾身”直接切入主题,强调了为主效劳的坚定决心,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接着“赴汤蹈火见忠臣”则进一步深化了前者的情感,形象地描绘出忠臣在危难时刻愿意不顾生命的勇气,生动而有力。
后两句转向对未来的思考,“后来邦国论心义,谁是君王出热人”,不仅仅是对忠臣的歌颂,也在问道:在未来的国家治理中,真正能够为君王献身、奉献热血的人又有多少?这是一种对当时政治的不安与未来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忠诚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忧虑。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从忠臣的精神出发,反映出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为主坚能不顾身”:这里强调了对君主的忠诚,展现出一种为国捧心血的精神。
- “赴汤蹈火见忠臣”:以形象的比喻手法,表现出忠臣在危难时刻不怕牺牲的勇气。
- “后来邦国论心义”:转折到未来的思考,开始讨论忠诚与义务的关系。
- “谁是君王出热人”:以反问形式,表达对未来忠臣的稀缺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赴汤蹈火”,形象生动,增强了忠诚精神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忠臣精神的推崇,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忠诚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忠臣:象征忠诚、牺牲,与国家、君主的关系密切。
- 汤火:意象化了危险与困难,代表了对忠诚的考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赴汤蹈火”指的是什么?
- A. 轻松愉快
- B. 冒险与牺牲
- C. 享乐与安逸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个人的荣华富贵
- B. 忠诚与牺牲
- C. 自由与放荡
-
“谁是君王出热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无所谓
- B. 对忠诚的渴望与期望
- C.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侠客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周昊的《前汉门》与李白的《侠客行》,都表达了对忠诚与义务的强调,但周昊更侧重于对忠臣牺牲精神的歌颂,而李白则侧重于侠义与个人荣誉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曲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