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代中微亦再昌,
忠臣忧国冀修禳。
赤精符谶诚非妄,
枉杀无辜夏贺良。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微弱时期又将重新繁荣,
忠臣为国忧虑,期望能修正错误。
赤精的符咒和预言绝非虚妄,
却冤屈了无辜的夏贺良。
注释:
字词注释:
- 汉代中微:指汉朝的衰弱时期。
- 忠臣:指忠诚于国家和皇帝的臣子。
- 修禳:修正或解除不好的预兆。
- 赤精符谶:古代用以预测吉凶的符咒和预言。
- 枉杀无辜:冤屈并杀害了无辜的人。
典故解析:
- 夏贺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因与忠臣的形象相符而被所提及。其遭遇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和残酷。
- 赤精:古代道教中一种用来占卜的符咒,象征着对未来的预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诗歌中表现出的政治关怀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表达了对汉代历史的反思和对忠臣遭受冤屈的悲痛,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对历史教训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前汉门》以汉代的衰落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忠臣遭受冤屈的同情与愤慨。开篇以“汉代中微亦再昌”引入,透露出历史的循环与复兴的希望,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关注。接着提到“忠臣忧国冀修禳”,表现了忠臣们的苦心孤诣,他们希望通过修正错误来拯救国家,展现了忠诚与责任感。
诗中提到的“赤精符谶”引入了占卜与预言的元素,表明诗人对命运与历史的深刻思考,暗示了即使有预言在前,但无辜的人仍然会遭到误杀,这种命运的无奈与历史的悲剧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一句“枉杀无辜夏贺良”则是对历史冤屈的直接指控,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表明对正义的渴望。
整首诗采用了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古诗形式,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国家与历史的深沉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代中微亦再昌:讲述汉朝的历史背景,虽曾衰弱,但仍有复兴的可能。
- 忠臣忧国冀修禳:忠诚的臣子们因国家的危机而感到忧虑,希望能通过修正过错来拯救国家。
- 赤精符谶诚非妄:赤精符咒和预言的存在是有其真实性的,暗示着对未来的预知。
- 枉杀无辜夏贺良:强调历史的悲剧,表达对无辜者遭受冤屈的愤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赤精符谶象征着命运与历史的交织,反映了对未来的无力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忠臣遭冤屈的表现,传达了对正义与责任的关注,揭示了政治的复杂与历史的悲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代:象征国家的兴衰。
- 忠臣:象征忠诚与责任。
- 赤精符谶:象征对命运的预知与无奈。
- 无辜者:象征被误解与冤屈的正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赤精符谶”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占卜用的符咒
B. 一种乐器
C. 一种饮食 -
诗的主题主要关注什么? A. 爱情
B. 历史的反思与忠臣的遭遇
C. 自然风光 -
诗中“忠臣忧国冀修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虑与希望
B. 欢乐与庆祝
C. 绝望与放弃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反映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思考。
- 《登高》杜甫: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切感受。
诗词对比:
- 将《前汉门》与《春望》进行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春望》更侧重于个人的忧愁与国家的困境;而《前汉门》则更强调历史的教训与忠臣的冤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历史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