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寒泉如线
作者: 仇远 〔宋代〕
寒泉如线。莎石绵云软。
十里梅花香一片。不记入山深浅。
谩留两袖春风。罗浮旧梦成空。
独对阑干明月,教人犹忆山中。
白话文翻译:
寒泉如同细线般流淌,
满地的莎草和石头在云雾中显得柔软。
十里外梅花的香气弥漫开来,
却忘了进入山中是多么深浅。
只留下两袖春风,
罗浮山的旧梦已经化为虚空。
独自面对栏杆,明亮的月光,
让人依然怀念山中的生活。
注释:
- 寒泉:清冷的泉水,形容泉水的寒冷和细腻。
- 莎石:莎草和石头,莎草通常生长在湿地,代表自然环境的柔和。
- 十里梅花香:形容梅花的香气远播,代表春天的气息。
- 不记入山深浅:忘记了进入山中有多深或多浅,意指对自然的沉醉。
- 谩留:随意地留下,此处指随意地留下春风的感觉。
- 罗浮:指罗浮山,象征着隐逸的理想和美好的回忆。
- 阑干:栏杆,象征着孤独与思念的场所。
- 明月:象征着清明和高远的情感,常与思乡、怀念相关。
典故解析:
-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古时多文人墨客游览、隐居之地,象征着理想的隐逸生活。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常用以寄托诗人的志向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仇远,字子远,号铸山,宋代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见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回忆的怀念,可能是在一次游历后对山水的深刻体悟与感怀,展现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清平乐·寒泉如线》以清新自然的景象开场,描绘了寒泉流淌的细腻,以及春天梅花的芬芳,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通过“寒泉如线”,作者将泉水的流动比作细线,生动而形象,传达出一种清澈而流畅的意境。
接着,词中“十里梅花香一片”,将读者的视角转向远方的美好,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十里之外,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然而,紧接着“岂记入山深浅”,则透出了一丝惆怅,似乎在说对自然的沉醉已让人忘却了山的深浅,暗示着对自然的迷失和向往。
“谩留两袖春风”一句,蕴含着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温暖和惬意,但紧接着“罗浮旧梦成空”,又将情感拉回现实,旧梦已成空,令人感到一丝失落与惋惜。最后,词人独自面对阑干,明亮的月光照耀下,思念的情感再度浮现,山中的生活仿佛历历在目,却又遥不可及。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往昔的追忆,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泉如线:引入词的意境,清冷的泉水流淌如线,营造出恬静的氛围。
- 莎石绵云软:描绘自然环境,莎草与石头在云雾中显得柔和,增添了诗境的柔美。
- 十里梅花香一片:展现春天的气息,梅花的香气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 不记入山深浅:表达对自然的沉醉,忘记了山的深浅,强调心灵的自由与迷惘。
- 谩留两袖春风:春风的意象象征温暖与惬意,但“谩留”又透出一丝无奈。
- 罗浮旧梦成空:回忆与现实的对比,旧梦已无,表现内心的失落。
- 独对阑干明月:孤独的情感与思念的寄托,通过阑干与明月的意象,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教人犹忆山中:结尾的反思,尽管时光流逝,山中的美好依然令人难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泉如线”,将泉水比作细线,形象生动。
- 对仗:如“谩留两袖春风”与“罗浮旧梦成空”,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层次。
- 意象:使用自然景象(泉水、梅花、明月)来传达内心情感,富有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回忆的怀念与对自然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时光的珍惜,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泉:象征清冷与纯净,代表自然的美好。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寄托了诗人的志向。
- 春风:象征温柔与生机,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明月:象征思念与孤独,带有哲理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泉”比作什么?
- A. 细线
- B. 细雨
- C. 细沙
-
“谩留两袖春风”的意思是什么?
- A. 留下春风的感觉
- B. 把春风带走
- C. 春风很强烈
-
诗人最后独对的是什么?
- A. 明星
- B. 明月
- C. 明天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对比仇远的《清平乐·寒泉如线》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往昔的怀念,但仇远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苏轼则在哲理上更为深邃,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仇远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