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临江胥令》

时间: 2025-01-08 00:22:18

初从桃源还,却向竟陵去。

今作中州官,山水不曾饫。

且当传竹枝,莫学乘篮轝。

云木杜鹃时,千岩响行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临江胥令
梅尧臣 〔宋代〕

初从桃源还,却向竟陵去。
今作中州官,山水不曾饫。
且当传竹枝,莫学乘篮轝。
云木杜鹃时,千岩响行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乡与离别的感慨。诗人刚从桃源的美好景地回来,却又要前往竟陵(现在的荆州一带)。如今他成为了中州的一名官员,但周围的山水却依然没有滋润他的心灵。眼下,他打算传递竹枝(象征友谊),却不想效仿那些乘坐篮轝(古代的一种船)的人们。每当云木甫间,杜鹃鸟鸣时,千山万岭的回声都在耳边回荡。

注释

  • 桃源:指桃花源,传说中一个世外桃源,象征美好与宁静。
  • 竟陵:古地名,今荆州一带。
  • 中州官:指中原地区的官员,暗示诗人身处仕途。
  • :吃、享受之意。
  • 竹枝:可以指竹子编成的枝条,象征友谊与祝福。
  • 篮轝:古代的一种船,可能暗指依赖他人,生活不独立。
  • 云木杜鹃:杜鹃鸟的叫声,传达自然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梅尧臣仕途初期,他在仕官与归隐之间徘徊,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复杂与个人情感的纠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从桃源到竟陵的旅程,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自然的向往。桃源象征着理想与安宁,而竟陵则是现实的官场,诗人对这种转换感到无奈。通过“山水不曾饫”,诗人表达了内心的空虚,尽管身处繁华,但心灵却得不到滋养。此外,诗中提到的竹枝不仅是友谊的象征,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与之相对的“篮轝”,则表达了对依赖他人生活方式的拒绝,体现了诗人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精神。

诗中“云木杜鹃时,千岩响行处”一句,展示了诗人与自然深切的联系,云木与杜鹃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诗人的孤独。整首诗在意象上具有强烈的对比,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既向往又无奈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从桃源还:刚从理想的桃源回来,暗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却向竟陵去:前往现实的官场,表现出离开理想的无奈。
  • 今作中州官:指身处官场,暗示对仕途的感慨。
  • 山水不曾饫:即使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心灵却未能得到满足。
  • 且当传竹枝:希望传递友谊与祝福。
  • 莫学乘篮轝:告诫自己不要依赖他人,而应独立自足。
  • 云木杜鹃时: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与自然的共鸣。
  • 千岩响行处:自然的声音与回声,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比:桃源与竟陵的对比,表现心境的变化。
  • 象征:竹枝象征友谊,篮轝象征依赖,丰富了诗意。
  • 意象:云木与杜鹃的结合,营造出悠远的自然意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对独立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源:象征理想、宁静的环境。
  • 竟陵:象征现实与官场的复杂。
  • 竹枝:象征友谊、祝福与联系。
  • 篮轝:象征依赖与束缚。
  • 云木杜鹃:象征自然之声,呼应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桃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宁静
    C) 官场生活
    答案:B

  2. “篮轝”一词在本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 A) 依赖他人
    B) 自由独立
    C) 自然之美
    答案:A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快乐
    B) 忧伤与无奈
    C) 自豪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对比,李白的诗在表达时间与空间的快速流动中,展现了一种豪放与壮丽,而梅尧臣的《送临江胥令》则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思与感慨。两者各有特色,但都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