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吉崔明甫山院联句一首
人不扰,政已和。世虑寡,山情多。
皎然禅客至,墨卿过。兴既洽,情如何。
——崔逵
白话文翻译:
人在这里不受干扰,政事也已安定。世间的忧虑少了,山中的情趣多了。皎然的禅客来访,墨卿也过来了。兴致已经很好,那么情感如何呢?
注释:
- 人不扰:指人们不再相互干扰,生活宁静。
- 政已和:政事已经安定和谐。
- 皎然:指诗人皎然,唐代的著名诗人和禅宗僧人。
- 墨卿:可能是指另一位诗人或者书法家,或许是崔逵的朋友。
- 兴既洽:兴致已经很好,心情愉快。
- 情如何:询问情感与兴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约765年-835年),字仲明,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官职,后归隐山林,致力于诗歌与禅宗的创作。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的超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安吉的山院中与友人崔明甫共作,受到山水环境的影响,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山居生活场景,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深厚情感。诗的开头两句“人不扰,政已和”,展现了一个安宁和谐的环境,正是这种环境让人们能够放下世俗的纷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而“世虑寡,山情多”则进一步强调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忧虑减少,心灵的情感愈加丰富。
接下来,皎然禅客和墨卿的到来,不仅让这个山院增添了生机,也使得诗人的心境更加开阔。诗人在此时发问“兴既洽,情如何”,表达了对当下愉悦情感的思考,似乎在提醒自己在享受宁静与美好的同时,也要保持对内心情感的关注。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自然的意象,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不扰,政已和:表达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政治安定,人们无忧。
- 世虑寡,山情多:强调在山中生活,世俗的忧虑少了,心中对自然的情感却多了。
- 皎然禅客至,墨卿过:两位朋友的到来,象征着友谊与交流的美好。
- 兴既洽,情如何:思考在愉悦的兴致下,内心的情感状态如何。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人不扰,政已和”与“世虑寡,山情多”形成对比。
- 拟人:将自然情感化,使山情具有生动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安宁的山居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回归自然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自然的宁静、和谐和心灵的归宿。
- 人:代表生活中的烦恼与世俗的纷争。
- 禅客:象征智慧和内心的平和。
- 情:指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人不扰,政已和”表达了怎样的生活状态?
A. 忙碌和烦恼
B. 宁静和和谐
C. 疲惫和无奈 -
“世虑寡,山情多”中的“山情”指的是什么?
A. 对山的恐惧
B. 对自然的欣赏和热爱
C. 对朋友的怀念 -
诗中提到的“皎然”是指谁?
A. 一位禅僧
B. 一位政治家
C. 一位书法家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鹿柴》中,同样描绘了山中宁静的美好,但更加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而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山水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