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令(西湖)》

时间: 2025-01-01 14:48:24

青嶂绕,翠堤斜。

晴绮散馀霞。

一湖春水碧无瑕。

可惜画船遮。

燕交飞,莺对语。

风软香尘凝路。

一年春事又杨花。

诗酒□韶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迁莺令(西湖) 青嶂绕,翠堤斜。晴绮散馀霞。一湖春水碧无瑕。可惜画船遮。燕交飞,莺对语。风软香尘凝路。一年春事又杨花。诗酒韶华。

白话文翻译: 青山环绕,翠绿的堤岸斜斜。晴朗的天空中,绚丽的晚霞散去。一湖春水碧绿无瑕。可惜被画船遮挡。燕子交错飞翔,黄莺相对鸣叫。风轻柔,花香凝结在路旁。又是一年春光,杨花飘飞。诗酒相伴的美好时光。

注释:

  • 青嶂:青色的山峰。
  • 翠堤:翠绿的堤岸。
  • 晴绮:晴朗天空中的绚丽景象。
  • 馀霞:晚霞。
  • 无瑕:完美无缺。
  • 画船:装饰华丽的船。
  • 交飞:交错飞翔。
  • 对语:相对鸣叫。
  • 风软:风轻柔。
  • 香尘:花香。
  • 凝路:凝结在路旁。
  • 春事:春天的景象。
  • 杨花:杨树的花。
  • 韶华:美好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端臣,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西湖春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游览西湖时,被西湖春日的景色所吸引,遂作此诗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西湖春日的景色,通过“青嶂绕,翠堤斜”和“一湖春水碧无瑕”等句,展现了西湖的静谧与美丽。诗中“可惜画船遮”一句,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美景被遮挡的遗憾。后文通过“燕交飞,莺对语”和“风软香尘凝路”等句,进一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结尾的“一年春事又杨花,诗酒韶华”则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嶂绕,翠堤斜”:描绘了西湖周围青山的环绕和翠绿堤岸的斜斜。
  2. “晴绮散馀霞”:形容晴朗天空中的绚丽晚霞逐渐散去。
  3. “一湖春水碧无瑕”:赞美西湖春水的碧绿完美。
  4. “可惜画船遮”:表达了对美景被画船遮挡的遗憾。
  5. “燕交飞,莺对语”:生动描绘了燕子和黄莺的活泼景象。
  6. “风软香尘凝路”:形容风轻柔,花香凝结在路旁。
  7. “一年春事又杨花”:指又是一年春光,杨花飘飞。
  8. “诗酒韶华”:抒发了对诗酒相伴的美好时光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一湖春水碧无瑕”比喻西湖春水的完美。
  • 拟人:“燕交飞,莺对语”赋予燕子和黄莺以人的行为。
  • 对仗:“青嶂绕,翠堤斜”和“燕交飞,莺对语”等句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西湖春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中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嶂:象征着自然的壮丽。
  • 翠堤:代表着自然的生机。
  • 晴绮:描绘了天空的绚丽。
  • 馀霞:象征着日落的美丽。
  • 春水: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画船:象征着人为的装饰。
  • 燕交飞,莺对语: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 风软香尘凝路:形容春天的气息。
  • 杨花:象征着春天的飘逸。
  • 韶华:代表着美好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嶂绕,翠堤斜”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山峰和堤岸 B. 天空和水面 C. 花草和树木 D. 城市和乡村 答案:A

  2. “一湖春水碧无瑕”中的“无瑕”是什么意思? A. 完美无缺 B. 清澈透明 C. 深不见底 D. 波光粼粼 答案:A

  3. 诗中“可惜画船遮”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遗憾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B

  4. “一年春事又杨花”中的“春事”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农事 B. 春天的景象 C. 春天的节日 D. 春天的气候 答案:B

  5. “诗酒韶华”中的“韶华”是什么意思? A. 青春 B. 美好时光 C. 繁华 D. 岁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的美景,与周端臣的诗有相似之处。
  • 杨万里《小池》: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小池的景色,与周端臣的诗风格相近。

诗词对比: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与周端臣的《喜迁莺令(西湖)》:两者都描绘了西湖的美景,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周端臣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西湖志》:详细介绍了西湖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