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雨 韩琦 〔宋代〕
乍觉尘香动,风前细若缫。 无声犹似雪,得润已如膏。 美利存南亩,馀滋付小桃。 谁知青皞德,意不为嬉遨。
白话文翻译:
突然感觉到空气中香气的微动,风前的细雨如同缫丝一般。 无声无息,却像雪花一样轻盈,滋润大地已如膏油般丰厚。 美好的利益留存在南方的田野,多余的滋润则赋予了小桃树。 谁知道青皞的德行,其意并不在于嬉戏游玩。
注释:
- 乍觉:突然感觉到。
- 尘香动:指空气中香气的微动。
- 缫:缫丝,指细雨如丝。
- 无声犹似雪:形容雨无声无息,却像雪花一样轻盈。
- 得润已如膏:形容雨水滋润大地,如同膏油般丰厚。
- 美利存南亩:美好的利益留存在南方的田野。
- 馀滋付小桃:多余的滋润则赋予了小桃树。
- 青皞德:指青皞的德行,青皞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象征农业的恩泽。
- 意不为嬉遨:其意并不在于嬉戏游玩。
诗词背景: 韩琦(1008-1075),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描绘初雨带来的生机与恩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农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韩琦任职期间,表达了对初雨滋润大地的喜悦,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诗中通过对初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对农业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初雨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雨水的轻盈与滋润。首两句以“尘香动”和“细若缫”形容雨前的微妙变化,给人以清新之感。中间两句用“无声犹似雪”和“得润已如膏”比喻雨水的轻盈与滋润,形象生动。后两句则通过“美利存南亩”和“馀滋付小桃”表达了雨水对农业的益处,以及对自然恩泽的感激。最后一句“谁知青皞德,意不为嬉遨”则强调了青皞的德行,即农业的恩泽并非为了嬉戏游玩,而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和农业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首句“乍觉尘香动”,通过“乍觉”和“尘香动”描绘了雨前的微妙变化,给人以清新之感。
- 次句“风前细若缫”,用“细若缫”比喻雨丝的细腻,形象生动。
- 第三句“无声犹似雪”,用“无声”和“犹似雪”形容雨水的轻盈,给人以宁静之感。
- 第四句“得润已如膏”,用“得润”和“已如膏”形容雨水的滋润,给人以丰厚之感。
- 第五句“美利存南亩”,通过“美利”和“存南亩”表达了雨水对农业的益处。
- 第六句“馀滋付小桃”,用“馀滋”和“付小桃”表达了雨水对植物的滋润。
- 最后一句“谁知青皞德,意不为嬉遨”,强调了青皞的德行,即农业的恩泽并非为了嬉戏游玩,而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细若缫”、“无声犹似雪”、“得润已如膏”等,通过比喻使形象更加生动。
- 拟人:如“尘香动”,将香气拟人化,给人以动感。
- 对仗:如“美利存南亩,馀滋付小桃”,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恩泽的感激和对农业的重视。通过描绘初雨的轻盈与滋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农业的深切关怀,以及对青皞德行的赞美。
意象分析:
- 尘香动:描绘雨前的微妙变化,给人以清新之感。
- 细若缫:比喻雨丝的细腻,形象生动。
- 无声犹似雪:形容雨水的轻盈,给人以宁静之感。
- 得润已如膏:形容雨水的滋润,给人以丰厚之感。
- 美利存南亩:表达了雨水对农业的益处。
- 馀滋付小桃:表达了雨水对植物的滋润。
- 青皞德:象征农业的恩泽,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细若缫”比喻的是什么? A. 雨丝 B. 雪花 C. 香气 D. 风
- “得润已如膏”形容的是什么? A. 雨水的轻盈 B. 雨水的滋润 C. 雨水的声音 D. 雨水的颜色
- 诗中提到的“青皞德”象征什么? A. 农业的恩泽 B. 嬉戏游玩 C. 自然的美景 D. 政治的清明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同样描绘春雨,表达对雨水的喜悦和对农业的关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秋雨,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诗词对比:
- 韩琦《初雨》与杜甫《春夜喜雨》:两者都描绘雨水的滋润,但韩琦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恩泽的感激,而杜甫的诗则更注重对农业的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韩琦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杜甫的诗作,可以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