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禅禅,无党无偏。
迷时千里隔,
悟在口皮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禅宗的思想,强调禅的境界是没有偏见和党派的。在迷惑的时候,我们感觉与真理相隔千里,但在顿悟的时候,这种真理其实就在唇边。
注释:
- 禅禅:指的是禅宗的境界,强调心灵的宁静与专注。
- 无党无偏:没有倾向,没有偏见,说明禅宗的中立与客观。
- 迷时:在迷惑、困惑的时候。
- 千里隔:比喻与真理之间有很大的距离。
- 悟在口皮边:顿悟的时候,真理其实就在嘴边,意味着领悟的瞬间是迅速而近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有权,宋代禅僧,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的诗作常常融入禅宗思想,简练而深邃,体现了对人生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那个时期禅宗逐渐兴起,许多文人和僧侣开始探索内心的真实与世界的本质。诗中反映了禅宗关于“悟”的理念,表达了对迷与悟之间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禅理。第一句“禅禅,无党无偏”直接点明了禅宗的核心理念,即超越一切成见与偏执,达到心灵的清净与和谐。接下来的“迷时千里隔”则描绘了人在迷惑、无知状态下与真理之间的巨大距离,传达了禅宗对人心困境的深刻洞察。在面对复杂的生活和纷扰的内心时,许多人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仿佛与真理隔着千山万水。然而,最后一句“悟在口皮边”则为整首诗带来了转折,表明当我们真正领悟的时候,真理其实是如此近在咫尺。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迷与悟的鲜明对立,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智慧与深邃,使人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心灵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禅禅,无党无偏:强调了禅的特质,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客观。
- 迷时千里隔:描绘人在迷惑状态下的无助与与真理的距离。
- 悟在口皮边:顿悟的瞬间,真理却是如此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迷时千里隔”和“悟在口皮边”的对比,突显了心灵状态的变化。
- 隐喻:用“千里”来形象化迷惑的遥远,用“口皮边”来表达领悟的瞬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迷与悟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的觉悟是达到真理的关键。通过对禅的理解,诗人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智慧与哲思,鼓励人们在迷惘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象征着智慧与宁静。
- 迷:代表困惑与无知。
- 悟:象征着领悟与真理。
这些意象在诗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禅宗强调的“悟”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心灵的觉醒和生命的领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无党无偏”表示什么?
- A. 有所偏见
- B. 没有偏见
- C. 只偏向一方
- D. 不在乎他人
-
“迷时千里隔”中的“千里”用来比喻什么?
- A. 距离
- B. 时间
- C. 心灵的距离
- D. 物理距离
-
“悟在口皮边”的意思是指:
- A. 真理远在天边
- B. 真理就在眼前
- C. 领悟是非常困难的
- D. 口舌之争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门关》:同样探讨禅宗思想的经典作品。
- 《心经》:表达了深邃的佛教哲学,涵盖了“空”的概念。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对比,王维的诗强调自然与人心的和谐,而释有权的诗则更侧重于内心的迷与悟,呈现出不同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禅宗与中国诗歌》
- 《宋代诗人研究》
- 《禅宗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