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垂鞭 送别
屈大均 〔明代〕
口北武安楼。频频见。如花面。雪絮太轻柔。
任风吹御沟。愁听弦上语,声声怨。是云州。
莫更向边头。胭脂红易秋。
白话文翻译:
在北口的武安楼上,我频繁地看到那如花般的面容,
如同轻柔的雪絮,任凭风吹着御沟的水流。
我愁苦地听着琴弦上的音声,声声都带着怨恨,
这就是云州的景象。不要再朝着边头去,
那胭脂红的色彩在秋天尤为容易凋零。
注释:
字词注释:
- 口北:指北方的口岸或门口。
- 武安楼:楼名,可能是古代的一个地标。
- 频频见:频繁地看到。
- 如花面:比喻女子的面容如花般美丽。
- 雪絮:指轻柔的雪花。
- 御沟:古代水道的一种,可能指代某条特定的水流。
- 愁听弦上语:忧愁地听着琴声。
- 声声怨:每一声都带着怨恨。
- 云州:指代一个地方,可能与云有关的地名。
- 边头:边境的地方。
- 胭脂红:指红色的如胭脂般的颜色。
- 易秋:容易在秋天凋零。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云州”,可能源于古代的地名,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与离别的情感交织,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大均,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离别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创作背景: 《醉垂鞭 送别》创作于一个离别的场景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愁苦。
诗歌鉴赏:
《醉垂鞭 送别》是一首充满离别情感的诗作,诗人在武安楼上目送友人离去,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与惆怅。开篇描绘了北口的武安楼,频繁见到如花面容的女子,营造出一种美丽而又柔和的氛围,仿佛在渲染离别的美好瞬间。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这种美好逐渐被忧愁所取代。诗人用“雪絮太轻柔”形容女子的姿态,暗示离别的轻易和无奈,雪花般的柔美与随风而逝的无常形成鲜明对比。
“任风吹御沟”则展示了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风的吹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情。愁听琴声的描写更是点明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琴声中的怨恨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无奈。“是云州”一句,暗示着离别带来的愁苦和对故土的眷恋,最后以“莫更向边头”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边境的事物,表明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融入了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美好与悲伤,是屈大均情感表达的典型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口北武安楼:诗人站在北口的武安楼上,设定了诗的空间背景。
- 频频见:反复看到美丽的女子,暗示诗人内心的眷恋。
- 如花面:女子如花般的面容,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 雪絮太轻柔:雪花轻柔,象征着美的脆弱和易逝。
- 任风吹御沟: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离别的无奈。
- 愁听弦上语,声声怨:琴声带来的愁苦,表现出深沉的情感。
- 是云州:表明地点,反映出诗人的情感寄托。
- 莫更向边头:对离别的告诫,表达对未来的忧虑。
- 胭脂红易秋:美丽的颜色容易在秋季凋零,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花面”与“雪絮”形容女子的美丽。
- 拟人:琴声仿佛有情感,传递出离愁。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无奈与哀愁,描绘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武安楼:象征着告别的地点。
- 花、雪、风:自然意象,象征美与离愁。
- 琴声:音乐的意象,传递情感。
- 胭脂红:美好事物的象征,暗示短暂的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楼名是?
- A. 武安楼
- B. 望月楼
- C. 玉山楼
- D. 映雪楼
-
诗中“如花面”是形容什么?
- A. 诗人的面容
- B. 一位美丽的女子
- C. 诗人的母亲
- D. 诗中的自然景色
-
“愁听弦上语”中的“弦”指的是?
- A. 弦乐器
- B. 诗的意境
- C. 诗人的心情
- D. 书法的笔画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比较屈大均的《醉垂鞭 送别》与李白的《送友人》,两者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屈大均的作品更加强调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豪放的情怀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屈大均研究》 - 作者:李华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作者:张丽
- 《离别诗的美学探讨》 - 作者: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