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王臣郊游韵三首》
时间: 2025-01-04 13:06: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头笑语落千家,晓入登临引暮霞。
极目未应烦笏拄,招朋端不羡鱼叉。
归来皓月明於烛,睡熟黄紬卧放衙。
幕府官闲诗思敏,赓酬亹亹笔生花。
白话文翻译:
在山头的欢声笑语中,千家万户都沉浸其中。清晨时分,登高望远,夕阳的余晖引人入胜。极目远眺,不必因公务而烦恼,邀请朋友聚会,也不羡慕渔人的生活。归来时,明亮的月光胜过蜡烛的微光,酣然入睡,黄布衣衫随意放在公署中。幕府的官员闲暇之时,诗思灵动,笔端流出纷繁的诗句。
注释:
- 山头:高山的顶端,此处指游玩之地。
- 笑语:指欢声笑语,形容气氛热烈。
- 晓入:清晨的阳光照入。
- 登临:登高远望。
- 极目:放眼远望。
- 烦笏:指公务繁忙,笏是古代官员的权杖。
- 鱼叉:捕鱼的工具,象征渔人的简单生活。
- 皓月:明亮的月光。
- 黄紬:黄布衣衫,指宽松的衣服。
- 幕府官:指在幕府任职的官员。
- 赓酬:对诗的回应、补充。
- 亹亹:形容诗思活跃,笔势飞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诗作闻名。其作品多表现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常与友人游玩、吟咏,展现出一种洒脱的文人风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闲暇时,作者与友人郊游,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和友谊的热爱。诗中描绘的清晨、山头、明月等意象,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享受。
诗歌鉴赏:
《和张王臣郊游韵三首》是一首充满闲适和诗意的作品,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诗的开头描绘了在山头的欢声笑语,立即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里的“千家”不仅是对周围景象的描绘,也是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反映。接下来的“晓入登临引暮霞”,则将时间的推移与自然的美丽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天的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作者在极目远望时,不用因公务而烦恼,这种对官场生活的淡然态度,体现了文人特有的洒脱。相较于渔人的简单生活,诗人更享受与友人聚会的乐趣,显示出对社交生活的珍视。
最后几句则通过“皓月明于烛”的对比,展现出归来时的宁静与满足。酣然入睡的状态与诗思的敏捷形成鲜明对照,突显了文人闲暇时的精神世界。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还表达了对友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头笑语落千家:在山上欢声笑语,传遍了千家万户,表现出热闹的场景。
- 晓入登临引暮霞:清晨时登高望远,夕阳的霞光引人入胜,展示了自然的美。
- 极目未应烦笏拄:放眼远眺,不必因公事而烦扰,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 招朋端不羡鱼叉:邀请朋友聚会,不羡慕渔人简单的生活状态,显示出交友的乐趣。
- 归来皓月明於烛:归来时,明亮的月光胜过蜡烛,象征着宁静与满足。
- 睡熟黄紬卧放衙:在公署中随意安睡,强调了闲适的生活态度。
- 幕府官闲诗思敏:作为官员,闲暇时诗思活跃,显示出文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 赓酬亹亹笔生花:回应诗作,笔下生花,表现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与活力。
-
修辞手法:
- 对比:如“皓月明於烛”对比出月光的明亮与蜡烛的微弱,突显自然的美。
- 拟人:将诗思描述为“敏”,使其具有生命力,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创作状态。
- 象征:山头、明月等意象,象征着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情的珍视,诗人在郊游中感受生活的乐趣,表达了对自由与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展现了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意象分析:
- 山头:象征着高远和自由,代表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晨霞:象征着新生与希望,营造出美好的氛围。
- 皓月:象征宁静与明亮,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满足与安宁。
- 黄紬:代表了闲适的生活状态,显示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头笑语”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热闹的聚会
B) 安静的山林
C) 悲伤的离别
D) 寂静的夜晚 -
“皓月明於烛”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失望
B) 对夜晚的恐惧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灯光的依赖 -
整首诗反映了何种生活态度? A) 忙碌与疲惫
B) 闲适与享乐
C) 忧愁与苦闷
D) 忍耐与隐忍
答案:
- A) 热闹的聚会
- C) 对自然的赞美
- B) 闲适与享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廖行之的《和张王臣郊游韵三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文人的闲适生活,但廖行之更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欢聚,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深邃。两者都呈现出宋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研究文章与诗词鉴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