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词(春愁)》

时间: 2024-09-19 20:58:19

伤时怀抱不胜愁。

野水粼粼绿遍洲。

满地落花春病酒,一帘明月夜登楼。

明眸皓齿人难得,寒食清明事又休。

只是鹧鸪三两曲,等闲白了几人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伤时怀抱不胜愁。
野水粼粼绿遍洲。
满地落花春病酒,一帘明月夜登楼。
明眸皓齿人难得,寒食清明事又休。
只是鹧鸪三两曲,等闲白了几人头。

白话文翻译:

我因伤春而心中愁苦,
看那野水波光粼粼,绿意遍布洲头。
满地的落花和春天的病酒,
在明亮的月夜中,我独自登楼。
像那明眸皓齿的人实在难得,
寒食和清明的节日又要到了。
只听那三两声鹧鸪的鸣叫,
不知不觉间,已让人白了几头。

注释:

  • 伤时:因时节变化而感到忧伤。
  • 怀抱:心中怀有,心情。
  • 粼粼:水波闪烁的样子。
  • :江河中露出水面的土地。
  • 春病酒:因春天而生的愁苦,借用“病酒”来形容因春愁而饮酒。
  • 明眸皓齿:形容美丽的女子,通常指容貌出众的人。
  • 寒食清明:寒食节和清明节,传统节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追思。
  • 鹧鸪:一种鸟,常用来象征孤独和愁苦。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源自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后演变为清明节前的节日。
  • 鹧鸪鸣唱:在古诗中常象征哀愁和孤独,鹧鸪的叫声与作者的愁思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卓,宋代词人,以词风婉约、细腻见称,常描绘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季,正值寒食和清明之际,表达诗人因时节变换而引发的忧愁,体现了对美好事物和短暂青春的感慨。

诗歌鉴赏:

《鹧鸪词(春愁)》展现了诗人在春天时节的愁苦心情。整首诗以“伤时”开篇,直接表明诗人因时节变换而产生的忧愁。通过描绘“野水粼粼”的自然景象,诗人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但这种生机并未能驱散他心中的愁苦。接着,诗人提到“满地落花春病酒”,落花象征着春天的短暂与易逝,而“病酒”则是对这种愁苦的发泄,显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伤感。

在“明眸皓齿人难得”一句中,诗人感慨美好事物的稀缺,接着提到“寒食清明事又休”,暗示对逝去亲友的追思与失落。最后,诗人以“鹧鸪三两曲”收束,鹧鸪的鸣叫成为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抒发了对孤独与岁月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浑然天成,情思细腻,描绘了春日的美丽与愁苦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伤时怀抱不胜愁:由于时节的变化,心中难以承受的愁苦。
    • 野水粼粼绿遍洲:野外的水面波光闪烁,绿意覆盖了洲头,描绘春天的美丽。
    • 满地落花春病酒:落花满地,春天的愁苦似乎让人醉酒般沉迷。
    • 一帘明月夜登楼:在明亮的月夜中,独自登上楼阁,增加了孤独感。
    • 明眸皓齿人难得:美丽的人难以遇到,暗示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
    • 寒食清明事又休:传统节日又临近,提醒人们对故人的思念。
    • 只是鹧鸪三两曲:几声鹧鸪的鸣叫,象征着孤独的心情。
    • 等闲白了几人头:不知不觉中,时光已让人变得苍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病”比作因春天而生的愁苦。
    • 对仗:如“明眸皓齿”与“寒食清明”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 野水:象征自然的生命力与流动的时光。
  • 落花:象征春天的短暂与美好的易逝。
  • 明月:象征清静与孤独,增添了诗的意境。
  • 鹧鸪:象征孤独与哀愁,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食”是什么节日?

    • A. 中秋节
    • B. 清明节
    • C. 端午节
    • D. 寒食节
  2. “明眸皓齿人难得”中的“明眸”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眼睛
    • B. 明亮的月光
    • C. 明亮的星星
    • D. 明亮的水面
  3.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了孤独的心情?

    • A. 春花
    • B. 夜月
    • C. 鹤鸣
    • D. 鹤

答案

  1. D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个人的经历。两者都在春天的背景下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哀愁。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词源与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