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潞公黄河议後》

时间: 2024-09-19 22:03:54

澶渊不作渡河梁,由是中原府库疮。

白首丹心一元老,归来高枕梦河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澶渊不作渡河梁,由是中原府库疮。白首丹心一元老,归来高枕梦河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澶渊之盟没有形成渡河的桥梁,因此中原的财富遭受了损害。作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我心中依然充满忠诚与理想,归来后能够安然入睡,梦中却思念着黄河的边界。

注释:

  • 澶渊:指的是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国签署的和平协议,象征着政治上的妥协与和解。
  • 渡河梁:比喻通行的桥梁,暗指双方应建立的联系与沟通。
  • 中原:指中国的中央地区,象征着富庶与繁荣。
  • 府库:指国家的仓库,存放财富。
  • 白首:指年长者,形容作者已年过半百。
  • 丹心:比喻忠诚的心。
  • 高枕:形容安然入睡。
  • 梦河隍:意指梦中思念故土或河流,河隍指水边的地方。

典故解析:

澶渊之盟是指北宋与辽国在公元1004年签署的协议,结束了两国间的战争,维护了表面的和平。然而,尽管达成了协议,实际上的政治利益和社会经济的损失依然存在。诗人通过这段历史背景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在文学上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乱、外有强敌,内有乱象,黄庭坚作为一名老臣,关注国家兴亡,感慨良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开篇提到“澶渊不作渡河梁”,暗示了和平协议未能真正解决国家问题,反而使得中原的财富受到了损害,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接着,诗人以“白首丹心”自称,体现出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尽管年事已高,依然心系国家的命运。最后一句“归来高枕梦河隍”,则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庭坚的忧国忧民情怀,也反映了他作为文人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澶渊不作渡河梁”:意指和平协议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暗示着国家的脆弱。
    • “由是中原府库疮”:中原地区因战争而遭受损失,表明经济受损严重。
    • “白首丹心一元老”:老臣自述,表现出尽管年老,仍心怀忠诚。
    • “归来高枕梦河隍”:归乡后能安然入睡,但梦中却又思念故土。
  • 修辞手法

    • 对比:和平与战争的对比。
    • 隐喻:用“渡河梁”象征国家的沟通与联系。
    • 夸张:通过“府库疮”形容国家的困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体现了诗人忠诚于国的情怀。

意象分析:

  • 澶渊:象征着历史的重负与和平的脆弱。
  • 白首:代表老臣的智慧与忠诚。
  • 河隍:象征着故乡与安宁的理想之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澶渊不作渡河梁”指的是什么? A. 和平协议未能解决问题
    B. 国家繁荣
    C. 经济富裕

  2. 诗中“白首丹心”的意思是? A. 忠诚的心
    B. 年轻的心
    C. 愤怒的心

  3. 诗人对国家的感情是怎样的? A. 忽视
    B. 忧虑与思考
    C. 高兴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黄庭坚的作品都表现了对国事的关怀,但辛弃疾更为激昂,黄庭坚则更为沉静与思索。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黄庭坚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