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晦日
野树残花落,风荷小叶开。
夜游须秉烛,春在更持杯。
屡阅云霞变,成惊日月催。
江山莫淹滞,准拟赋归来。
白话文翻译:
三月的最后一天,
野外的树上残存的花瓣纷纷落下,
微风中,荷花小叶正在绽放。
夜晚游玩时需要点上蜡烛,
春天在此时更需要举杯欢庆。
我屡次目睹云霞的变化,
不禁感叹日月的轮回催促着时间。
江山不应停滞不前,
我打算写诗归来。
注释:
- 野树:指生长在野外的树木。
- 残花:指已经凋零的花朵。
- 风荷:指在风中摇曳的荷花。
- 秉烛:拿着蜡烛。
- 更持杯:再次举杯,表示庆祝或欢饮。
- 屡阅:多次观看。
- 云霞:云彩和晚霞。
- 催:催促、推动。
- 淹滞:停滞不前。
- 赋归:写诗后归来。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江山莫淹滞”及其表达的春天气息,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生活变迁的感悟。诗中“春在更持杯”表达了在春天这个美好时节中,珍惜时光、把握机会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贝琼,明代著名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三月的最后一天,正值春天将尽,诗人在野外游玩之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时间的流逝,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鉴赏:
《三月晦日》是一首描写春日景象与人生感悟的古诗,诗人在三月的最后一天,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即将离去的惆怅。首句“野树残花落”以简练的方式描绘出春天的尾声,给人一种淡淡的伤感。接下来的“风荷小叶开”则展现了春天的另一面,虽然一些花朵已经凋零,但新的生命正在萌发,暗示着自然界的循环与生生不息。
夜游须秉烛,春在更持杯,诗人不仅描绘了春夜的氛围,更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当下的珍惜。在“屡阅云霞变”中,诗人反复观察自然的变化,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人们应当珍惜眼前的美好。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春日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一句“江山莫淹滞,准拟赋归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意在激励自己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前行,不被眼前的困扰所阻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树残花落:自然景象,传达春天接近尾声的感觉。
- 风荷小叶开:描绘新生的景象,暗示希望与生机。
- 夜游须秉烛:强调夜晚活动中对光明的依赖,象征温情与浪漫。
- 春在更持杯:意在享受春天的美好,提倡珍惜当下。
- 屡阅云霞变:表达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暗示人生无常。
- 成惊日月催:时间的流逝令人感叹,不容忽视。
- 江山莫淹滞:呼吁积极向前,不应停滞不前。
- 准拟赋归来:展现出诗人对未来创作的期许与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生哲理。
- 对仗:如“夜游须秉烛,春在更持杯”,工整且富有音乐感。
- 拟人:自然景象被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倡导人们珍惜每一刻,迎接未来的挑战。
意象分析:
- 残花:象征青春的逝去与美丽的短暂。
- 小叶:代表新的希望与生机。
- 蜡烛:象征光明与温暖,意味着对未来的期盼。
- 云霞:象征变化与不确定性,反映人生无常。
- 江山:代表广阔的前景与未来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贝琼
C. 杜甫
D. 王维 -
诗中提到夜晚游玩时需要什么? A. 伞
B. 灯笼
C. 蜡烛
D. 酒 -
“春在更持杯”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伤感
B. 忧愁
C. 欢庆
D. 寂寞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但贝琼的《三月晦日》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而李白则强调孤独与自由的精神追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经典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