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闻邻船吴歌有怀幼文来仪》

时间: 2024-12-30 22:20:36

轻帆短楫溯烟波,叠渚回舟奈远何。

一路诗从愁里得,二分春向客中过。

江通汉水晴偏绿,山入湘云晚更多。

何处思君肠欲断,楚妃祠下听吴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轻帆短楫溯烟波,
叠渚回舟奈远何。
一路诗从愁里得,
二分春向客中过。
江通汉水晴偏绿,
山入湘云晚更多。
何处思君肠欲断,
楚妃祠下听吴歌。

白话文翻译:

轻轻的帆船在烟雾弥漫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重重的沙洲映衬着我的小舟,远方的归途何在?
一路的诗句都是从我的愁苦中得来的,
而春天的二分之一已悄然在路过的客人身上流逝。
江水通向汉水,阳光下显得格外碧绿,
山峦被晚霞映衬得更加迷人。
我在何处思念你,心肠几乎要断裂,
在楚妃的祠庙下听着悲凉的吴歌。

注释:

  • 轻帆短楫:指轻便的帆船和小船桨,象征轻快的行舟状态。
  • 叠渚:重叠的沙洲,指水边的沙滩或小岛。
  • 一路诗从愁里得:指诗句的灵感来自于内心的忧愁。
  • 二分春:春天的时光已过去一半。
  • 江通汉水:指江水与汉水相连,描绘江河的壮阔。
  • 楚妃祠:楚国的妃子,暗指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约公元1503年-约公元1570年),明代文学家,号逸叟,晚号白山,擅长诗文,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舟中闻邻船吴歌有怀幼文来仪》创作于明代,反映了诗人出行时的心境,通过江河湖泊的描绘,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游子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舟行江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友人的思念。开篇的“轻帆短楫溯烟波”,描绘了轻舟在烟波浩渺的河面上逆流而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惆怅的氛围。接着,诗人借助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春天的无情流逝和内心的忧愁。“一路诗从愁里得”,诗句的灵感来源于内心的苦闷,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江水与汉水的交汇,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然而随着美景的描绘,诗人心中的思念愈发浓烈。“何处思君肠欲断”,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楚妃祠下的吴歌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极致,暗示着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友人的忧虑。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轻帆短楫溯烟波:描绘轻舟在烟雾弥漫的水面上逆流而行,营造出孤独的旅途感。
  2. 叠渚回舟奈远何:重重沙洲映衬小舟,诗人对归途的思考与无奈。
  3. 一路诗从愁里得:诗句的灵感来源于内心的忧愁,表达了情感的深度。
  4. 二分春向客中过:春天的二分之一已经过去,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5. 江通汉水晴偏绿:描写江水与汉水相连的美丽景致,显示出自然的壮观。
  6. 山入湘云晚更多:晚霞映衬山影,增添了景色的诗意与情感。
  7. 何处思君肠欲断:思念之情愈发强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想念。
  8. 楚妃祠下听吴歌:在楚妃祠下听着吴歌,暗示对历史和故国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轻帆短楫”比喻诗人轻松的心态与旅途。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江河、山峦等自然意象,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国的怀念,反映了游子在旅途中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情感真挚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轻帆短楫:象征自由与惆怅的旅程。
  • 江水、汉水:代表历史与文化的交汇。
  • 楚妃祠:象征着对历史、故国的思念与敬仰。
  • 吴歌:代表着情感的寄托与乡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何处思君肠欲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念
    • C. 平静
    • D. 愤怒
  2. 诗人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

    • A. 自然景色
    • B. 人物描写
    • C. 生活琐事
    • D. 战争场面
  3. “江通汉水晴偏绿”中描绘的景色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 A. 伤感
    • B. 美丽
    • C. 恐怖
    • D. 乏味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情感更为豪放。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情感更为宁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念之情,但更多地涉及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解读》
  • 《明代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