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
时间: 2025-01-04 06:23: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
作者: 刘商 〔唐代〕
坚贞与和璧,利用归干将。
金玉徒自宝,高贤无比方。
挺生岩松姿,孤直凌雪霜。
亭亭结清阴,不竞桃李芳。
读书哂霸业,翊赞思皇王。
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
儒风久沦弊,颜闵寿不长。
邦国岂殄瘁,斯人今又亡。
别离长春草,存没隔楚乡。
闻问尚书恸,泪凝向日黄。
奄忽薤露晞,杳冥泉夜长。
贤愚自修短,天色空苍苍。
铭旌敛归魂,荆棘生路傍。
门柳日萧索,繐帷掩空堂。
灯孤晦处明,高节殁后彰。
芳兰已灰烬,幕府留馀香。
常爱独坐尊,绣衣如雁行。
至今虚左位,言发泪沾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的意思是:坚贞的品格犹如美玉,勇敢地归于干将之下;金和玉的价值只是空虚的珍宝,而高尚的贤者却没有可以比拟的地方。他如岩松般挺拔,孤傲地迎着雪霜。亭亭玉立结出清新的阴影,不与桃李争芳斗艳。读书人对霸业感到嘲讽,助长了对皇帝的赞美。千年之后仍然有争议,一句话就能决定是非。儒家风气已久衰败,颜渊和闵子寿命都不长。国家如何能够长久安定,这样的人如今却已去世。别离的长春草,生死隔绝在楚乡。听说尚书去世,眼泪在阳光下凝聚。倏忽间薤露已经干枯,幽深的泉水在夜里显得漫长。贤者和愚者自有生死,天色竟是空苍苍。铭刻的旗帜收拢灵魂,荆棘满布生路旁。门前的柳树日渐萧索,绣帷掩映着空荡的厅堂。孤灯在昏暗处闪烁,高洁的节操在死后更显彰显。芳兰已化为灰烬,幕府留下余香。常常喜欢独自坐在尊前,绣衣如同大雁飞行。至今空着的左位,言语中泪水沾湿了衣裳。
注释
- 坚贞:指刚直不屈的品格。
- 和璧:比喻美好高尚的品德。
- 干将:古代著名铸剑师,象征勇敢和忠诚。
- 亭亭:形容高耸的样子。
- 高节:高尚的品德。
- 芳兰:指芬芳的兰花,象征高洁的品德。
典故解析
- 颜渊和闵子:颜渊是孔子的学生,贤良淑德;闵子是另一位儒者,意在说明即使是贤者也难以长寿,反映了人世间的无常。
- 楚乡:指古楚国,象征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商,唐代诗人,以其作品表达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怀念而著称。他的诗风往往带有浓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刘商失去友人韩淮端公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悼念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反映出诗人对道德风尚的关注与失落。
诗歌鉴赏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诗中通过对比坚贞的品德和空虚的名利,强调了真正的高尚品质比金玉更为珍贵。刘商通过对“坚贞”“孤直”“高节”等词汇的运用,传达了对友人品德的敬重与追慕,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腐化与儒风的衰败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诗中多次出现的自然景象,如“岩松”“雪霜”“长春草”等,不仅勾勒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哀伤,也象征着持久的品德与生命的脆弱,这种对比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厚度。整体上看,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追忆,表现出对人性、道德和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坚贞与和璧:坚贞的品德与美玉相提并论,强调其珍贵。
- 利用归干将:象征忠诚与勇气,表明这种品德的重要性。
- 金玉徒自宝:表面上的财富并不珍贵,反映人心的浮华。
- 高贤无比方:高尚的人难以找到可比拟的。
- 挺生岩松姿:比喻立身处世的高洁气质。
- 孤直凌雪霜: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 亭亭结清阴:比喻品德高洁,带来宁静的氛围。
- 不竞桃李芳:不与世俗名利竞争,自我独立。
- 读书哂霸业:对权势地位的嘲讽,反映出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
- 翊赞思皇王:对皇上的谄媚,与真正的道德相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节殁后彰”,将品德比作灯光,体现出高洁的精神。
- 对仗:如“坚贞与和璧”与“金玉徒自宝”,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 拟人:将自然景象如“泪凝向日黄”赋予情感,增添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探讨了品德的珍贵与世俗的浮华,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历史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松:象征坚韧、高洁的品格。
- 桃李:象征世俗的名利与繁华。
- 薤露: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灯孤:象征高洁的品德在世俗中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坚贞与和璧”中的“和璧”指的是什么?
- A. 美德
- B. 友情
- C. 财富
- D. 名声
-
诗中提到“亭亭结清阴”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 A. 诗人的孤独
- B. 高洁的品德
- C. 世俗的繁华
- D. 自然的美丽
-
“芳兰已灰烬”意指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名利的消逝
- C. 友谊的长存
- D. 理想的实现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对历史和友人的感慨。
- 杜甫《登高》: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生的无常与哀伤。
诗词对比:
- 刘商与杜甫:两者都在诗中表现出对友人的怀念与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但刘商更侧重于品德的探讨,而杜甫则更多关注社会的苦难与人间的悲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