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作》

时间: 2025-01-01 09:43:04

防秋人不到,万里绝妖氛。

马牧降来地,鵰间战后云。

月依孤垒没,烧逐远荒分。

未省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防秋人不到,万里绝妖氛。
马牧降来地,鵰间战后云。
月依孤垒没,烧逐远荒分。
未省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边塞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关生活的感慨和无奈。诗中说,秋天到了,人们却没有来到这里,万里之外妖邪之气已经消散。马儿在降落的土地上悠闲地吃草,鹰在战后天空中游弋。月光照在孤独的营垒上,照耀着那遥远而荒凉的地方。诗人作为边疆的客人,已不再在意夜晚的笳声,心中满是倦怠。

注释:

  • 防秋:指防备秋天,暗指边防的寂静和孤独。
  • 妖氛:妖邪的气息,指边疆的动荡和不安。
  • 马牧:马在草地上吃草,形容宁静的场景。
  • :指雄鹰,象征力量和自由。
  • 孤垒:孤独的营垒,指边防的哨所。
  • 宵笳:夜间的号角声,表示战士们的警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异,字君武,生于宋代,是一位边塞诗人。他的诗作多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与士兵的生活,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

《塞上作》创作于边疆,反映了宋代边防的艰辛与孤独。诗人身处边塞,目睹了战斗后的寂静与荒凉,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

《塞上作》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疆的秋日景象。诗的开头“防秋人不到,万里绝妖氛”以“秋”字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孤寂和宁静的氛围。诗人以“万里”之遥的视角,暗示了边疆的辽阔与人烟的稀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接下来,通过描绘“马牧降来地,鵰间战后云”,展现了战后的宁静,马儿悠闲地吃草,鹰在空中翱翔,似乎在传达一种对和平的渴望。

而“月依孤垒没,烧逐远荒分”则进一步加强了边塞的孤独感,月光照耀着孤独的营垒,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最后一句“未省为边客,宵笳懒欲闻”则道出了诗人作为边客的无奈与疲惫,夜晚的号角声已经不再吸引他,反映了他对边疆生活的倦怠。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孤独,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防秋人不到:暗示边防的孤寂,秋天的来临使得人迹稀少。
  2. 万里绝妖氛:妖邪之气消散,象征着战斗的结束与宁静的到来。
  3. 马牧降来地:马儿在草地上吃草,描绘了边境的平和景象。
  4. 鵰间战后云:雄鹰在战后天空中飞翔,象征着力量与自由。
  5. 月依孤垒没:月光照耀着孤独的营垒,增加了诗的孤寂感。
  6. 烧逐远荒分:火光映照着遥远的荒原,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意境。
  7. 未省为边客:诗人作为边客,已无心再听夜晚的号角声。
  8. 宵笳懒欲闻:夜晚的号角声对他已无吸引力,表现了疲惫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孤垒”比喻边防的孤独。
  • 拟人:赋予月光以情感,使其似乎在照耀孤独。
  • 对仗:如“防秋”与“妖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边塞生活的孤独与艰辛,诗人对战乱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士兵们的无奈与疲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和平。
  • :代表自由与力量。
  • :象征孤独与思念。
  • 笳声:代表警觉与边防的紧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里绝妖氛”中的“妖氛”指的是什么?

    • A. 边疆的妖怪
    • B. 战乱的气息
    • C. 秋天的气候
  2. 诗人对“宵笳”的态度是?

    • A. 渴望倾听
    • B. 无所谓
    • C. 恐惧
  3. 诗中描写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城市繁华
    • B. 边塞的宁静
    • C. 内心的挣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边塞生活,但更加强调战斗的勇敢与豪情。
  • 高适《别董大》:侧重于士人的离别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