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居经宿雨,尾齿遍林塘。
一境无过客,千山自夕阳。
画禽多独语,夏木有馀凉。
招隐诗慵寄,时清谁肯忘。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居所中,经历了夜雨,细小的虫鸣遍布树林和塘边。
四周一片宁静,没有过路的行人,千山都被夕阳笼罩着。
画中的鸟儿似乎在独自低语,夏天的树木依然保持着余下的凉意。
我懒于寄出隐居的诗篇,难道在这清幽时光中,有谁会忘记我呢?
注释:
- 幽居:指隐居的生活,安静、隐秘的住所。
- 经宿雨:经过一夜的雨。
- 尾齿:细小的虫鸣声,形容虫子在林塘中叫。
- 境:环境、境界。
- 过客:路过的行人。
- 千山自夕阳:千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形成美丽的景色。
- 画禽:画中的鸟,象征艺术和静谧。
- 独语:独自说话,指内心的独白。
- 余凉:余下的凉意,形容夏日的清爽。
- 招隐:邀请隐居,隐士生活。
- 时清:时光清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异,字子丘,生于宋代,著名诗人,以其隐逸的生活方式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体现了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其隐居生活时期,反映了诗人在雨后宁静的环境中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闲居书事》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幽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传达出一种闲适、淡泊的情怀。
开篇的“幽居经宿雨”,便营造出一种清新、湿润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感悟。随后以“尾齿遍林塘”描绘了虫鸣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生动而富有韵律的乡村景象。一境无过客,千山自夕阳,则是诗人在这片宁静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悠远,夕阳的景色让人感到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画禽多独语”,描绘了画中鸟儿在静谧中独自喃喃自语,暗示着诗人的内心独白与沉思。而“夏木有馀凉”则表现了自然的清爽与舒适,给人一种身心放松的感觉。
最后两句“招隐诗慵寄,时清谁肯忘”,表达了诗人在清幽时光中对隐居生活的思考,虽有诗意,但他又感到一种懒于寄出的无奈,似乎在质问,即使在这样的清静中,有谁会记得他的存在。这种内心的挣扎与思考,让整首诗更加深刻,引人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居经宿雨:表达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夜晚的雨水使环境更加静谧。
- 尾齿遍林塘:虫鸣声细腻而清脆,营造出生动的自然氛围。
- 一境无过客:诗人所处的环境宁静,没有人打扰,体现了内心的宁静。
- 千山自夕阳:夕阳映照下的山景,让人感受到时光的美好与流逝。
- 画禽多独语:画中的鸟儿象征着孤独与内心的独白。
- 夏木有馀凉:夏天的树木仍然带着凉意,展现自然的舒适。
- 招隐诗慵寄:诗人懒于寄诗,隐喻对隐居生活的思考。
- 时清谁肯忘:在这清幽时光中,诗人感到被遗忘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画禽”,将鸟儿比作诗人的心声,表达内心的孤独。
- 拟人:虫鸣“独语”,赋予动物人性化的特征,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如“千山自夕阳”与“幽居经宿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孤独感,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思考,体现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居:象征隐逸与内心的宁静。
- 宿雨:雨后清新,象征新生与希望。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画禽:象征艺术与内心的独白。
- 夏木:象征自然的清凉与舒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唐异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填空题:诗中提到“千山自__”。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孤独感。(对/错)
答案:
- B
- 夕阳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鹿柴》与《闲居书事》:两者都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水的景色。
- 《春晓》与《闲居书事》:都反映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但《春晓》更突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唐异及其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