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巧鬓轻笼,月痕半吐真珠莹。
惺憽不定。莺语俄惊醒。
蓦地心烦,唤着何曾应。
提名姓。不教安静。
难道真真冷。
白话文翻译:
轻巧的发鬓轻轻地披散,月光下的痕迹似乎吐露出真珠般的光泽。
心情忽而恍惚,黄莺的鸣叫突然把我惊醒。
忽然感到心烦,呼唤着曾经的名字,却没有回应。
提及名字,却无法安静下来。
难道真的觉得冷吗?
注释:
- 巧鬓: 精致的发鬓,形容女子的发型。
- 月痕: 月光的痕迹,指月光照射下的景象。
- 惺憽: 清醒而迷惘的状态。
- 莺语: 黄莺的鸣叫声,春天的代表。
- 提名姓: 提到名字,呼唤某人。
- 安静: 平静,心情安宁的状态。
- 冷: 形容情感的冷漠或心情的寒冷。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反映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情感的细腻观察,以及在爱情中常见的惆怅和迷惑的心情。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沈谦,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语言风格著称。生平资料较少,但其诗作常以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而受到后人喜爱。
-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明代,正值文人雅士对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爱情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点绛唇·美人耳》是沈谦的一首婉约词,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与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巧鬓轻笼”以轻盈的发型引入,描绘出女子的曼妙身姿,暗示了她的柔美和娇媚。接着,诗中提到的“月痕”与“真珠莹”,不仅增添了诗的视觉美感,更象征着女子内心的光辉与纯真。
“惺憽不定”一句,体现了诗人在欣赏美人之余,内心的迷惘和不安。此时,莺语的惊醒,仿佛将他从梦幻中拉回现实,突显了情感的脆弱与瞬息万变。接下来的“蓦地心烦”,表达了对往日情感的追忆与渴望,呼唤名字却得不到回应,更是对情感冷淡的无奈。
整首词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惆怅与孤独感,令人感受到诗人在追求爱情与美好生活中所经历的苦涩与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巧鬓轻笼,月痕半吐真珠莹: 描绘女子的美丽与优雅,月光映照下的光泽如同真珠,突出其迷人之处。
- 惺憽不定: 内心的恍惚,表现出对美人吸引力的迷醉。
- 莺语俄惊醒: 突然被莺啼声惊醒,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 蓦地心烦,唤着何曾应: 忽然感到烦闷,呼唤往日情感,却无回应,显示出孤独感。
- 提名姓。不教安静: 唤出名字,却无法让心情平静,表明对情感的追念。
- 难道真真冷: 反问自己的心情,表达内心的迷茫与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女子的美丽与真珠相提并论,增强诗的美感。
- 拟人: “莺语”给予鸟类以人类的情感,使自然景象更生动。
- 对仗: 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深刻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迷惘,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美好与真实情感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
意象分析:
- 巧鬓: 代表女性的美丽与优雅,象征着爱情的美好。
- 月痕: 传达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象征着思念的情感。
- 莺语: 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活力,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瞬息变化。
- 心烦: 表现出情感的复杂与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巧鬓轻笼”中“巧”字的意思是: A. 灵巧 B. 精致 C. 容易
- “月痕半吐真珠莹”中“真珠”是用来比喻什么? A. 月光 B. 女子的美丽 C. 心情
- 诗中提到的“莺语”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声音 B. 鸟的叫声 C. 女性的谈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惆怅,但李清照的词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沈谦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反映内心的波动。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沈谦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