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盱江
作者: 曾布 〔宋代〕
军山流泉初滥觞,
缭绕东山为盱江。
峰峦隐映渊源长,
地灵物秀雄吾邦。
麻源三谷神仙乡,
高林远岫长相望。
岿然飞观临沧浪,
凝岚净练罗轩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盱江的美丽景色。军山的泉水刚刚涌出,环绕着东山形成了盱江。高峰和山峦掩映着悠长的河源,土地的灵秀和物产的丰饶彰显了我们国家的雄伟。麻源的三谷是仙人的居所,高高的树林和远远的山岫相互望着。高高的飞观俯瞰着澄清的江浪,清雾凝聚,窗户如同净练的罗帕。
注释:
- 滥觞:指泉水的源头。
- 缭绕:环绕、围绕。
- 峰峦:山峰和山峦。
- 渊源:水流的源头。
- 地灵物秀:形容土地灵秀,物产丰富。
- 神仙乡: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 岿然:形容高大、巍峨的样子。
- 凝岚:形容山间的雾气凝聚。
- 罗轩窗:形容窗户如同精美织物。
典故解析:
“神仙乡”可能指代道教文化中理想的修道之地,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曾布,字子华,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文关怀。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相对稳定和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盱江》以清新自然的山水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描绘了盱江的自然风光,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与眷恋。诗中“军山流泉初滥觞”一开篇,便以生动的意象引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清澈的泉水之旁,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接着“缭绕东山为盱江”则将江水与山川完美结合,展现了两者的和谐美。诗句“地灵物秀雄吾邦”则更进一步点明了对故乡的自豪感,强调了这片土地的灵秀与物产的丰饶。
后半部分的“麻源三谷神仙乡”则引入了道教文化的理想之地,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和谐的向往。同时,“岿然飞观临沧浪”,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高远的气势,仿佛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河,胸怀壮志,展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首诗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文精神的探讨,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军山流泉初滥觞”:描写泉水从军山开始流出,生动展现了自然的起源。
- “缭绕东山为盱江”:形容江水环绕着东山,形成了盱江。
- “峰峦隐映渊源长”:山峰和水源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悠久的自然景观。
- “地灵物秀雄吾邦”:强调土地的灵秀和物产的丰饶,表现了对故乡的自豪。
- “麻源三谷神仙乡”: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仙境,表达人们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 “高林远岫长相望”:高大的树林和远方的山岫相互望着,呈现出一种广阔的视野。
- “岿然飞观临沧浪”:高高的观景台俯瞰着澄清的江浪,表现出一种气势。
- “凝岚净练罗轩窗”:描绘了清雾凝聚的美丽景象,仿佛窗户如同精美的织物。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物比作美丽的画面,生动形象。
- 对仗:如“峰峦隐映”和“高林远岫”,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 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意象分析:
- 军山:象征稳重、坚固的品质。
- 盱江:代表流动的生命和自然的灵动。
- 神仙乡:象征人们对理想化生活的向往。
- 高林远岫:体现自然的壮美和广阔。
- 沧浪:象征着生命的变迁和历史的深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滥觞”指什么? A. 高山
B. 泉水的源头
C. 江河 -
“神仙乡”是指什么地方? A. 仙人的居所
B. 农田
C. 市区 -
诗中表现对故乡的情感的是哪一句? A. “岿然飞观临沧浪”
B. “地灵物秀雄吾邦”
C. “缭绕东山为盱江”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曾布《盱江》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绘了山水景色,但曾布更注重对故乡的热爱与自豪,而王维则更多表达了隐居生活的恬淡。两者在意象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