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探梅)》
时间: 2025-01-07 23:27: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狂吹鸣篱,祥剪水,分明欺压寒梅。
冰威初敛,曦影上池台。
应有一番和气,南枝上恐有春来。
须勤探,呼吾筇杖,屐齿上苍苔。
春风,浑未到,徘徊香径,巡绕千回。
见琼英一点,小占条枚。
且看先锋素艳,看看便繁蕾齐开。
香浮动,微薰诗梦,须更著诗催。
白话文翻译
狂风猛烈地吹动着围篱,似乎在轻轻撩拨着寒梅。
冰雪的威势刚刚收敛,阳光的影子已经洒在池台上。
应该有一番和煦的气候,南边的树枝上恐怕春天就要来了。
我得勤快地去探寻,呼唤我的拐杖,鞋齿在苍苔上留下印记。
春风,似乎还未到来,徘徊在香径上,绕着走了千回百转。
看见那一朵洁白的梅花,微微占据一枝。
再看看那先锋的梅花素雅,转眼繁蕾齐开。
香气弥漫,轻轻熏陶我的诗梦,必须再写几首诗来催促。
注释
- 狂吹:指狂风猛烈地吹动。
- 鸣篱:围篱在风中发出声响。
- 祥剪水:指水面如剪,形容微波荡漾的景象。
- 寒梅:指冬天盛开的梅花,象征坚韧。
- 和气:温暖的气候。
- 南枝:南方的树枝,通常指梅花。
- 筇杖:竹制的拐杖。
- 屐齿:木屐的鞋底。
- 琼英:美丽的梅花。
- 先锋:指最早开放的花朵。
典故解析
“寒梅”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常被用来表达在困境中仍然保持自我风采的精神。在中国文学中,梅花常与高洁的品格联系在一起,成为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立方,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与自然景观及人情世故相结合,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诗作是在寒梅盛开的时节创作的,作者意在表达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期待,同时通过梅花的坚韧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满庭芳(探梅)》是一首描写春天即将来临、寒梅绽放的诗。诗中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对梅花的赞美。开头以“狂吹鸣篱”引入,生动地描绘了风的狂暴,与此同时,梅花却在这种环境中坚韧地绽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冰威初敛,曦影上池台”的描写,春天的气息似乎渐渐逼近,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细腻观察,表达了一个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特别是“春风,浑未到,徘徊香径,巡绕千回”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惆怅而又期待的情绪,反映了人在等待春天到来的心情。最后,作者以“须更著诗催”结尾,表明了他作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表达,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狂吹鸣篱:描绘风的猛烈,传达出一种动感。
- 祥剪水:水面轻波荡漾,显现出春天的气息。
- 分明欺压寒梅:寒梅在风中显得脆弱,但仍然傲然挺立。
- 冰威初敛:冰雪的威力正在减弱,春天的迹象开始显现。
- 曦影上池台:阳光洒在池台上,给人温暖的感觉。
- 应有一番和气: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 南枝上恐有春来:南边的树木可能已经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 须勤探,呼吾筇杖:表达了探寻春天的渴望。
- 屐齿上苍苔:描绘了在青苔上走路的情景,生动形象。
- 春风,浑未到:春风尚未到来,暗示春天的迟迟不至。
- 徘徊香径,巡绕千回:描绘了对春天的期待,意境悠长。
- 见琼英一点:看到梅花的一点点绽放。
- 小占条枚:暗示着梅花的早期开放,象征着希望。
- 且看先锋素艳:关注最早开放的梅花。
- 看看便繁蕾齐开:期待着梅花的盛开,象征着生机。
- 香浮动,微薰诗梦:梅花的香气熏陶了诗人的梦境。
- 须更著诗催:呼唤更多的诗篇,以表达对春天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梅与风的对比,强调梅花的坚韧。
- 拟人:赋予风、梅花生命,使得景物更具情感。
- 对仗:如“狂吹鸣篱,祥剪水”,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期待春天的到来,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对寒梅的描写,反映了在逆境中坚强不屈的精神,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梅:象征坚韧与高洁。
- 春风:象征希望与新生。
- 琼英:美丽的梅花,象征美好的事物。
- 苍苔:自然环境的体现,代表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狂吹鸣篱”中的“狂”字最能体现什么情绪?
- A. 温柔
- B. 狂暴
- C. 平静
- D. 安详
-
“春风,浑未到”表明了什么?
- A. 春天已经到来
- B. 春天还没有到达
- C. 风很温暖
- D. 梅花已经盛开
-
诗中提到的“琼英”指的是什么?
- A. 诗篇
- B. 梅花
- C. 春风
- D. 青苔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安石《梅花》
诗词对比: 对比葛立方的《满庭芳(探梅)》与王安石的《梅花》。两者都描绘了梅花,但葛立方更侧重于梅花与春天的关系,而王安石则更强调梅花的孤傲与坚韧。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诗人性格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花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