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政府》
时间: 2025-01-01 12:02: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将新开戎政府,门外列校如狼虎。
团营十二坐指挥,此生焉能与哙伍。
咸宁旗偃虏骑来,咸宁旗出虏骑回。
九庙震惊本兵死,帐中歌舞方行杯。
宠锡如山印如斗,君恩愈深臣愈负。
兔窟深藏屠酤儿,驼帏屡纳单于妇。
平头奴子腰尽黄,不独秦宫花底狂。
内家珠玉耀权室,锦衣目侧旋中伤。
猿鸡飞去痈疽溃,曾公夏公来作祟。
西湖一庄不忍捐,带砺山河片言坠。
劈棺僇尸枭九边,娇妻稚子藁街悬。
誓书未及传三叶,血食宁知绝九渊。
郿坞空为万年计,落花满地朱门闭。
鸡鸣狗吠散如烟,宠姬给配功臣第。
就里尤夸俞七儿,新人重事尚娇痴。
闹装宝束今何许,玉带曾劳柘柳枝。
白话文翻译:
这位大将新开设了军政,门外的士兵如狼似虎。
营中十二个指挥官坐镇,我这一生难以与他们并肩作战。
咸宁的旗帜倒下了,敌骑来袭;咸宁的旗帜又升起,敌骑退去。
九座庙宇震惊,士兵们战死沙场,帐篷中只有歌舞和饮酒。
宠爱如山,赏赐如斗,君主的恩宠愈加深厚,臣子的背叛则愈发明显。
兔子窝深藏着屠宰的孩子,驼背的帷幕后常有单于的女人。
平头的奴隶腰间的金子不再,只是在秦宫中沉迷于花丛。
家中珠玉闪耀权势,锦衣之下却隐藏着伤害。
猿猴和鸡飞走,带走了伤痛,曾公和夏公前来作祟。
西湖的庄园不忍舍弃,带砺的山河也随风落下。
劈棺剖尸,带走了边疆的尸体,娇妻和幼子都被悬挂在街上。
誓言未及传递,血食又怎能知晓绝望。
郿坞空为万年计,落花满地朱门紧闭。
鸡鸣狗吠散如烟,宠爱的妃子又在给功臣分配住处。
这里尤为夸耀俞七儿,新的宠妃对事情仍然显得娇痴。
如今的繁华与装饰在哪里?玉带曾经缠绕着柳枝。
注释:
- 戎政府:军事政权。
- 如狼虎:形容士兵凶猛。
- 团营:军事营地。
- 咸宁:指代某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 九庙:指庙宇,象征国家与宗教的联系。
- 印如斗:形容恩宠的厚重。
- 兔窟:比喻隐藏的地方。
- 单于:匈奴的王称。
- 平头奴子:指低贱的奴仆。
- 锦衣:华丽的衣服,象征权势和富贵。
- 猿鸡:象征混乱或灾难。
- 曾公夏公:历史上的人物,暗指权臣或贼寇。
- 朱门:富贵人家的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田艺蘅(约1550-约1620),明代著名诗人,以写实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动荡、权臣的腐败和士人的挣扎。
创作背景:
《戎政府》是在明代中期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创作的,诗歌通过描绘军事政权与权臣的奢靡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诗歌鉴赏:
《戎政府》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诗作,田艺蘅通过描写军事与权力的交织,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与矛盾。诗中大将设立戎政府,门外士兵如狼似虎,反映了权力中心的强大,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战士命运的无情揭示。诗人用“咸宁旗偃虏骑来”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无常与士兵的悲惨命运。尤其是“九庙震惊本兵死,帐中歌舞方行杯”,更是将士兵的牺牲与权贵的奢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讽刺与批判。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整齐而有力,更在内容上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态与不公,使人不禁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将新开戎政府:描绘军政的建立,暗示权力的新格局。
- 门外列校如狼虎:士兵们凶狠的形象,反映其训练的严厉与战斗的残酷。
- 团营十二坐指挥:指挥官的数量,表现出军队的规模与复杂。
- 此生焉能与哙伍:表达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咸宁旗偃虏骑来,咸宁旗出虏骑回”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如狼虎”形象地描绘了士兵的凶猛。
- 夸张:如“宠锡如山印如斗”,突出了权力的庞大与臣子的背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军事与权力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不公,表现了士人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表达了对权贵的不满和对底层士兵命运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狼虎:象征凶狠与强大。
- 歌舞:代表权贵的奢靡与享乐。
- 朱门:象征富贵与权力。
- 兔窟:隐喻隐藏的阴暗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大将新开戎政府”中的“戎政府”指的是什么?
- A. 政府
- B. 军事政权
- C. 民事机构
- D. 商业组织
-
诗中提到的“咸宁旗”象征着什么?
- A. 胜利
- B. 失败
- C. 和平
- D. 战斗
-
诗中“帐中歌舞方行杯”意在表达什么?
- A. 战士们的庆祝
- B. 权贵们的奢侈
- C. 民众的快乐
- D. 诗人的忧虑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田艺蘅的《戎政府》均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杜甫更多从个人的悲痛出发,而田艺蘅则侧重于对权力与士兵命运的批判。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田艺蘅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明代社会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