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旅宿
作者:钱起 〔唐代〕
九秋旅夜长,万感何时歇。
蕙花渐寒暮,心事犹楚越。
直躬邅世道,咫步隔天阙。
每闻长乐钟,载泣灵台月。
明旦北门外,归途堪白发。
白话文翻译
在这漫长的九月秋夜里,我的旅行感慨无数,何时才能歇息呢?蕙兰花在渐渐寒冷的黄昏中凋零,而我心中的愁苦仍如楚越之地那般深重。屈身于这纷扰的世道,步履却仿佛隔着天阙。每当听到长乐的钟声,泪水便如灵台的明月般倾泻而下。明天早晨在北门外,归途的路上,我的头发已然白了。
注释
- 九秋:指农历九月,秋季。
- 万感:形容心中感慨万千。
- 蕙花:一种香草,象征高洁。
- 楚越:指古代的楚国和越国,常用以表达复杂的情感。
- 邅世道:屈身于世俗的道路。
- 咫步:形容距离很近,实际却有很大隔阂。
- 长乐钟:长乐宫的钟声,象征时间流逝。
- 灵台月:灵台是道教用语,象征心灵的明月。
- 白发:象征年老,归途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字仲明,号东皋,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730年,卒年不详。早年曾在长安求仕,后隐居于南方。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长安旅宿》创作于唐代,诗人旅居异乡,借秋夜的寂寥与旅程的孤独表达内心的感伤与思乡之情。诗的背景体现了唐代士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长安旅宿》是一首充满感慨的旅途诗。诗中,诗人以“九秋旅夜长”开篇,描绘了漫长的旅夜,立刻引发人们的共鸣,感受到孤独与思念。接着,诗人通过“万感何时歇”表达内心的烦恼与压抑,正如蕙花在寒秋中渐渐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与无奈。接下来,“直躬邅世道,咫步隔天阙”则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与逃避之情,表明了他身心的疲惫与困惑。
“每闻长乐钟”中的钟声,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也是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令人不禁联想到“载泣灵台月”的意象,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伤与失落。而最后一句“明旦北门外,归途堪白发”则是对未来的无情提醒,岁月的流逝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无奈与惆怅。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致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时间和归属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秋旅夜长:描绘了秋季漫长的夜晚,暗示着孤独的旅途。
- 万感何时歇:表达心中情感的复杂和纷乱,渴望解脱。
- 蕙花渐寒暮:用蕙花的凋零象征岁月的无情与美好的逝去。
- 心事犹楚越:形容内心的烦恼与忧愁,难以释怀。
- 直躬邅世道:屈身于世俗的纷扰,表明对现实的不满。
- 咫步隔天阙:虽然身处近旁,却感受到巨大的隔阂与无奈。
- 每闻长乐钟:长乐宫的钟声唤醒内心的痛楚与思念。
- 载泣灵台月:泪水如明月般倾泻,象征悲伤的情感。
- 明旦北门外:暗示明日的归途,带着对未来的忧虑。
- 归途堪白发:感叹岁月流逝,回家的路上满是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蕙花渐寒暮”比喻自身的衰老与无奈。
- 对仗:如“每闻长乐钟,载泣灵台月”,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长乐钟、灵台月等意象象征着时间流逝与内心的悲伤。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旅途孤独的感慨,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对人生的感伤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长安:象征着繁华与归属的渴望。
- 蕙花:象征着纯洁和高尚的情感。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白发:象征着衰老与对过去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秋”是什么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诗人提到的“长乐钟”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时间流逝
- C. 家乡
- D. 财富
-
诗中“蕙花渐寒暮”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
- C. 希望
- D. 愤怒
答案
- C. 秋季
- B. 时间流逝
-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长安旅宿》与李白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前者侧重于内心的感伤和对人生的思考,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