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萧参议游岳麓八绝》

时间: 2025-01-14 09:52:10

登临须返意须留,目力无边不着愁。

收拾风光归古锦,千岩万壑献清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临须返意须留,目力无边不着愁。收拾风光归古锦,千岩万壑献清秋。

白话文翻译:

登上高峰后,心意应当停留;视野无限,不带一丝忧愁。将这美景收入古老的锦囊,千山万壑都献上了清爽的秋天。

注释:

  • 登临:登上高处。
  • 返意须留:心意应当停留,指在登高望远时,心境应当保持宁静。
  • 目力无边:视野非常广阔。
  • 不着愁:不带有任何忧愁。
  • 收拾风光:将美景收入囊中,比喻将美景记在心中。
  • 古锦:古代的锦囊,比喻美好的记忆。
  • 千岩万壑:形容山峦重叠,深谷纵横。
  • 献清秋:献上清爽的秋天,指秋天带来了清爽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岳麓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炎游历岳麓山后所作,通过对山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背景,通过“目力无边不着愁”一句,展现了作者宽广的视野和豁达的心境。诗中的“收拾风光归古锦”一句,巧妙地将自然美景与古代锦囊相比,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珍视和记忆。最后,“千岩万壑献清秋”一句,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山峦的壮丽和秋天的清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登临须返意须留:登上高处后,心意应当停留,指在登高望远时,心境应当保持宁静。
  2. 目力无边不着愁:视野非常广阔,不带有任何忧愁,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视野和豁达的心境。
  3. 收拾风光归古锦:将美景收入古老的锦囊,比喻将美景记在心中,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珍视和记忆。
  4. 千岩万壑献清秋:千山万壑都献上了清爽的秋天,指秋天带来了清爽的气息,描绘了山峦的壮丽和秋天的清爽。

修辞手法:

  • 比喻:“收拾风光归古锦”中,将自然美景比喻为古代的锦囊,形象生动。
  • 拟人:“千岩万壑献清秋”中,将山峦和深谷拟人化,仿佛它们在献上清爽的秋天。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宽广的视野和豁达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记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登临:登上高处,象征着高远的视野和心境。
  • 目力无边:广阔的视野,象征着宽广的心胸。
  • 古锦:古代的锦囊,象征着美好的记忆。
  • 千岩万壑:山峦重叠,深谷纵横,象征着自然的壮丽。
  • 清秋:清爽的秋天,象征着宁静和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收拾风光归古锦”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2. 诗中的“千岩万壑献清秋”一句,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秋天的赞美 D. 对山峦的描绘

  3. 诗中的“目力无边不着愁”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A. 忧愁 B. 豁达 C. 悲伤 D. 迷茫

答案: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秋天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炎《和萧参议游岳麓八绝》与杜甫《望岳》:两者都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场景,但王炎的诗更注重表达宁静的心境,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王炎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