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金谷年年
作者:林逋 〔宋代〕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白话文翻译:
每年金谷山春色繁盛,究竟是谁的主宰呢?
落花的地方,满地都是细雨和烟雾。
又是一首离别的歌,在长亭的黄昏时刻。
王孙已经离去,留下了无数的萋萋野草,四通八达的南北东西之路。
注释:
- 金谷:指的是金谷园,古代著名的风景区,常作为春游赏花的场所。
- 乱生春色:春色繁盛,生机盎然。
- 余花落处:落花的地方。
- 和烟雨:和细雨一起,形成朦胧的景象。
- 离歌:离别时唱的歌。
- 长亭:长亭是送别的地方,象征着离别的情感。
- 王孙:王孙通常指的是贵族或名门之后。
- 萋萋: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
- 南北东西路:指的是去往各个方向的道路,象征离别后的各自旅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融,号孤云,宋代诗人,擅长词曲及诗歌,个性清逸,崇尚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春日,正值桃花盛开之际,正是人们踏青游玩的时节。诗中表达了对春色的眷恋与对离别的感伤,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生活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点绛唇·金谷年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与离别的情感。首句“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以金谷的春色作为切入点,引发对春天的感慨与思考,金谷的繁花似锦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而“谁为主”则暗含对生命无常的思索。紧接着“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画面骤然转向,余花飘落,烟雨弥漫,营造了一种愁绪。这种对比加强了离别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逝去的美好与对未来的无奈。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长亭作为送别的场所,暗示着即将到来的离别。诗人在此处体现了对友情和离别的珍视。最后一句“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描绘了离别后四散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无尽的感慨。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人生的无常,令人沉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描绘金谷春景的繁荣,质疑春色的主宰。
-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余花的凋零与细雨交织,形成一种失落的氛围。
-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长亭送别的时刻,离歌再次响起,增添了离愁。
-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离别后,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象征着人生的分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色与离别相对比,增强情感的对立。
- 对仗:如“南北东西路”,使语言更为对称和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及对人生离别的感慨,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又哀伤的氛围。
意象分析:
- 金谷:象征春天的繁荣与美好。
- 余花:代表逝去的美好时光与伤感。
- 长亭:象征离别与送行的场所。
- 萋萋草:寓意生命的繁茂与随意的离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金谷年年”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山谷
- B. 名胜
- C. 春天的景色
- D. 诗人的家乡
-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中的“和烟雨”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喜悦
- B. 伤感
- C. 迷离
- D. 平静
-
“王孙去,萋萋无数”中的“王孙”一般指的是?
- A. 平民
- B. 贵族
- C. 学者
- D. 农民
答案:1. B;2. B;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秦观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诗词对比:
- 比较林逋的《点绛唇·金谷年年》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者均以自然景色寄托情感,但林逋更为沉郁,李清照则显得清新而灵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