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江南》

时间: 2025-01-06 06:41:30

洗足北林去,远途今已分。

麻衣行岳色,竹杖带湘云。

饥鼠缘危壁,寒狸出坏坟。

前峰一声磬,此夕不同闻。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僧归江南

作者: 周贺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洗足北林去,远途今已分。
麻衣行岳色,竹杖带湘云。
饥鼠缘危壁,寒狸出坏坟。
前峰一声磬,此夕不同闻。


白话文翻译:

洗净双足在北林出发,远途的旅程如今已经分开。
穿着麻衣走在高山的颜色中,手持竹杖带着湘江的云彩。
饥饿的老鼠沿着险峻的壁面爬行,寒冷的狸猫从破旧的坟墓中走出。
前峰传来一声磬声,这个夜晚的声音却不同以往。


注释:

字词注释:

  • 洗足:洗净双足,象征离别前的准备。
  • 麻衣:用麻布做的衣服,表示简朴,可能指僧人。
  • 岳色:高山的颜色,指自然景色。
  • 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表示僧人出行的装备。
  • 湘云:指湘江的云彩,寓意南方的风景。
  • 饥鼠:饥饿的老鼠,象征生存的艰难。
  • 寒狸:寒冷的狸猫,象征夜晚的孤独和凄凉。
  • :一种乐器,常用于佛教,象征修行的声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麻衣”、“竹杖”以及“前峰一声磬”都与佛教文化相关,反映了作者对僧人生活和修行的理解与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多反映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送别僧人归江南之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佛教文化的关注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情感真挚,细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风景和旅途的孤独。开头的“洗足北林去”不仅是对僧人出发的描写,更暗示了一种人生的洗礼与净化过程。随着诗的展开,作者将自然景色与人情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麻衣行岳色,竹杖带湘云”中,僧人身穿简朴的麻衣,手持竹杖,形成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饥鼠缘危壁,寒狸出坏坟”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夜晚的孤寂和生存的艰难,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不易。

最后一句“前峰一声磬,此夕不同闻”将全诗推向高潮,磬声在夜空中回荡,似乎在召唤着人们对生命的深思与感悟。这不仅是对朋友的送别,也是对生命旅途的思索,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洗足北林去:描写了即将出发的僧人,暗示出发前的准备与内心的平静。
  • 远途今已分:强调了离别的痛苦与不舍,旅程虽远,但心灵的牵挂依旧。
  • 麻衣行岳色:僧人身着麻衣,行走在高山之中,展现出一种简朴而高尚的生活。
  • 竹杖带湘云: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僧人生活的完美结合,意象生动。
  • 饥鼠缘危壁:表现了生存的艰难,生物在自然中的挣扎。
  • 寒狸出坏坟:反映出夜晚的阴冷与孤独,生死的主题在此呼之欲出。
  • 前峰一声磬:磬声的响起具有宗教意味,象征着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 此夕不同闻:夜晚的声音与情感的变化,暗示了一种新的开始或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饥鼠”、“寒狸”象征生活的艰辛。
  • 对仗:如“麻衣行岳色,竹杖带湘云”,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生命旅程的思考,展现了唐代士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林:象征着离别的起点,宁静而神秘。
  • 麻衣:代表简朴的修行生活,象征着内心的追求。
  • 湘云:寄托着对南方故土的思念。
  • 磬声:象征着宗教的宁静与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洗足北林去”意指什么?
    A. 旅行前的准备
    B. 洗脚的仪式
    C. 离别的悲伤
    答案:A

  2. “麻衣行岳色”中的“岳色”指的是:
    A. 高山的颜色
    B. 夜晚的景色
    C. 河流的颜色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寒狸出坏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命的顽强
    B. 生命的脆弱与孤独
    C. 生命的快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王维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友人》: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友情与离别的情感,意象上更侧重于自然的静谧与温情。
  • 李白《早发白帝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壮阔的旅途与人生的豪情,风格上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周贺的《送僧归江南》,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欣赏这首古诗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