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时间: 2025-01-14 02:46: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秋岁
欧阳修
画堂人静,翡翠帘前月。
鸾帷凤枕虚铺设。
风流难管束,一去音书歇。
到而今,高梧冷落西风切。
未语先垂泪,滴尽相思血。
魂欲断,情难绝。
都来些子事,更与何人说。
为个甚,心头见底多离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月光透过翡翠色的帘子洒在画堂里。柔软的鸾帷和凤枕被虚空铺展,风流的情感难以束缚,音信一去无踪,至今已是高梧冷落,西风凛冽。未曾说话已泪水夺眶而出,滴尽了我对你的思念。我的灵魂几乎要断裂,情感却难以释怀。生活中的琐事纷至沓来,却又无人与我倾诉。我心里想问,为何心头总是充满离别的伤感。
注释:
- 画堂:装饰华丽的厅堂。
- 翡翠:一种绿色宝石,这里指颜色。
- 鸾帷凤枕:古代象征尊贵的床榻。
- 音书歇:音信断绝。
- 高梧:指高大的梧桐树,通常与离别、孤独相联。
- 滴尽相思血:形象地表达了思念之痛。
- 魂欲断:灵魂快要断裂,形容思念至深。
- 心头见底多离别:心中感受到的离别之情深厚。
典故解析:
词中提到的“鸾帷凤枕”,传说中是古代帝王、贵族所用的奢华寝具,象征着美好而又遥不可及的爱情。高梧常常作为离别和孤独的象征,文人往往用其表达情感的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散文家、政治家。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用细腻的情感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创作背景:
《千秋岁》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纠葛的背景下,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为基础,表达了对离别和孤独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千秋岁》以清丽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著称,描绘了一种孤独而又缠绵的思念。词的开头通过“画堂人静,翡翠帘前月”展现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暗示了内心的孤独。接着“风流难管束,一去音书歇”则流露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无奈的感叹,音信的断绝让人心生惆怅。中间“未语先垂泪,滴尽相思血”更是将思念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的深度令人动容。最后几句则反映了生活的琐碎与离别的无奈,情感的难以释怀使得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一种无奈的悲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画堂人静,翡翠帘前月”:宁静的画堂中,月光透过华丽的帘子洒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鸾帷凤枕虚铺设”:象征着曾经的美好被遗弃,令人感到失落。
- “风流难管束,一去音书歇”:风流的情感无法被束缚,音信全无令人心痛。
- “到而今,高梧冷落西风切”:时光流逝,孤独的高梧树在西风中更加显得凄凉。
- “未语先垂泪,滴尽相思血”:未曾开口,泪水已流下,思念之苦如血般滴尽。
- “魂欲断,情难绝”:即便灵魂快要断裂,情感依然难以割舍。
- “都来些子事,更与何人说”:生活中的琐事纷繁,却无人与我倾诉。
- “为个甚,心头见底多离别”:为何心中总是充满离别的忧伤?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相思血”,强调痛苦的深切。
- 拟人:将风、月等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情景交融。
- 对仗:如“未语先垂泪,滴尽相思血”,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怀念和对离别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细腻,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 翡翠帘:象征着美好、奢华的爱情。
- 高梧:孤独与离别的象征。
- 西风:传达冷清、凄凉的情感。
- 泪水:思念与痛苦的直接表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鸾帷凤枕”象征着什么? A. 平凡的生活
B. 奢华的爱情
C. 失落的梦 -
“未语先垂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幸福
B. 沉默的痛苦
C. 欢乐 -
诗中提到的“高梧”意象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离别的孤独
C. 友谊的深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欧阳修的《千秋岁》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与离别的哀伤,但欧阳修更多地使用了自然意象来渲染情感,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更加突出内心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欧阳修相关研究文章与传记。